為人父母十分不易。確保您的孩子吃健康的食物、獲得充足的睡眠、沐浴清潔而且保證人身安全就已經夠困難了。這些都是父母必須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情緒變得更複雜,因此養育難度也隨之提高,因為。但您不能永遠牽著他們的手親力親為。終有一天,您的孩子必須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養育健康的孩子意味著培養堅韌的孩子——教導他們如何克服困難。
情緒適應力是應對困難並在適當的時間內恢復情緒的能力。每個人都要面對人生中的挑戰。但堅韌的性格意味著您不會受到這些挑戰的限制。您可以把這種品格稱為堅毅、毅力、韌性或任何您覺得合適的詞語。培養堅韌的性格代表在於嘗試失敗後,還會繼續不斷嘗試。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培養孩子堅韌的品格通常意味著在他們遭遇困境(但不是危險情況)時不提供援助。作為父母,您的本能是全天候保護您的孩子。所以在您看到他們遇到困難時,很難抗拒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衝動。
下文將詳述培養堅韌孩子的原因和建議方法。
大腦如何應對壓力
讓我們從令人不適、深感壓力的情況之基本要素開始講起。大腦和身體應對壓力和困難的方式與應對正常情況的方式不同。
您的心率和血壓會上升,皮質醇(一種壓力激素)會遍佈全身,腎上腺素會注入血液中。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生理反應,壓力上升的情況可能意味著攸關生死的情況。但「戰鬥或逃跑反應」本應持續很短的時間。如果您的身體不斷分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它從杏仁體開始,您大腦的這個部位負責情緒、生存本能和記憶。杏仁體通過向下丘腦發送緊急訊號來對壓力刺激做出反應。然後下丘腦會向自主神經系統發送一連串的訊號,引發化學混合物(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分泌。這反應通常會損傷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控制執行功能,包括解決問題、注意力、控制衝動和調整情緒。
短期間內,這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生存機制。有時您可能想不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您也不需要測試反應機敏程度。從長遠角度來看,您需要前額葉皮質平穩運作。
如果您想要從生理層面定義堅韌,那麼它就是在逆境中激活前額葉皮質的能力。這也意味著阻止化學混合物的釋放。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個人可以提高適應高強度壓力和困境,或從中恢復的能力。
如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溝通和適應策略的榜樣
培養堅韌的孩子有很多方法,但一切都從您開始。您的孩子時時刻刻觀察著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吸收資訊。如果您自己無法戰勝挑戰,那麼向孩子訓導如何應對困難也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犯錯。冷靜面對無法實現計劃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接受失敗。如果您未能以自己期望的方式來處理某件事,那就承認自己的不足。告訴孩子坦白承認錯誤是可許的,這樣做下意識地表明您允許您的孩子也可以勇於承認錯誤。您可以和孩子談一談,告訴他們「很抱歉我剛才非常生氣。我做錯了。我下次會試著更耐心地處理問題。」
溝通和支持是抵抗壓力並培養堅韌孩子的關鍵。並非頑固的個人主義就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反而是他們人生中家長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才能培養獨立精神。
人際關係是一個孩子一生中對情緒培養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您的孩子遇到困難,他們必須了解他們可以尋求您的幫助。
所以,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如果您和孩子都在家,那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談一談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告訴他們可以尋求您的幫助。而且您需要和他們分享您經歷困難時面對壓力的處理策略。
培養堅韌的孩子意味著重視他們的情緒
在您養育孩子之前,您對為人父母的艱難可能尚不清晰。媒體經常放大親子樂趣,您的朋友在社群媒體發佈的照片也經常是在海灘和公園的完美情景,照片中每個人都快樂地展露笑容。
但這並不是現實。孩子們瞬間的嚎啕大哭、無預警地發脾氣和不肯睡覺都會讓父母措手不及。但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並非特例。
有時父母把這些困難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您可能會責備孩子、讓他們回房間反思,或指責他們表達強烈的情緒。不論您如何回應,都很容易教會孩子悲傷、沮喪或憤怒是不能被接受的。
具有堅韌的品格意味著理解情緒,特別是經常被誤認為消極的情緒(比如心碎、絕望和憤怒),卻忘記這些其實都是普通人正常的情緒。這些不是您需要避免的情緒,也不是因為太難應對而應該掩蓋的情緒。相反,試著去重視這些情緒並理解為什麼您會有這種感覺。教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感覺並理解這些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識別情緒是培養情商和堅韌的實用方法。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感覺焦慮、擔心或悲傷。雖然這些情緒在當下看似非常強大,但它們終會消失——特別是在您和自己深愛的家人討論的時候。
用同理心劃分合理的界限
您可能在養育子女方面聽說過「界限」一詞。在您的孩子超越界限的時候,您可能很難應付這種情況。重要的是首先要有界限的存在。
在家中建立可預測的習慣和幾個嚴格的規定能為孩子構建一個可靠的架構。不論這些規定是有關睡覺時間、晚餐時間、寫作業或是玩電子設備的時間,規定能減少不確定性並有助於減輕焦慮。沒有界限就無法成為高效率的父母,但制定這些規則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孩子一般很快就會學會哪些行為能讓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如果有不可避免的情況發生,您的孩子想試一試能越過界限多遠,您就必須堅持底線,但並不意味您不能和藹地應對突發狀況。
您仍可以親身陪伴並聆聽您的孩子有什麼感受,同時繼續說「不」。談一談雙方的感受,並解釋為什麼制定界限非常重要。這對培養情商和加深親情關係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讓孩子碰壁
當您的孩子剛開始走路時,您可能會一直想貼身保護。隨著他們不斷長大,您可能很難放棄這種本能。您可能還會在遊樂場跟著他們,確保他們不會掉下爬梯或每次從滑梯上滑下來的時候接住他們。
以短期來說,這對孩子非常好,而且我們反復強調在您的孩子面臨巨大的困難時陪伴他們渡過難關的重要性。但有時您需要幫助您的孩子從跌倒中站起來。
秘訣是不要每次都幫助他們。在早期學習如何忍受不會造成不良後果的疼痛和不適,會使孩子們更有可能培養應對未來更大困難的能力。康乃爾大學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早期接觸抗壓性可以增加前額葉皮質的活動。
降低風險,但不要完全避免
您所擁有的技能中,最困難且最強大的非面對恐懼莫屬。作為父母,您希望您的孩子安全,但將他們暴露於心生恐懼的狀態作為學習新體驗的代價,實在是不值得。
您可能很難抗拒衝動,想要籠罩自己的孩子並提供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即便疼痛可以讓他們學習很多教訓,您還是會想保護您的孩子免受疼痛之苦。一次恐怖的體驗會讓您的孩子擔心他們在未來可能需要面對的風險。但大多數失敗的經歷並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孩子謹慎而樂觀地接觸風險,他們通常會發現自己已準備好接受可能出現的挑戰。
有時,孩子會勇於承擔風險並體驗負面結果。他們或許在遊樂場掉下爬梯或從自行車上摔下來。他們學到擦破膝蓋和淤青很痛,但疼痛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所以,堅韌的孩子會拍掉灰塵,再次嘗試。擦傷和淤青不會成為學習新技能和玩樂的障礙。孩子更懂得如何面對之前感覺到的焦慮。
如果不去接觸風險,即使很小的恐懼也會擊敗孩子。當然,一開始可能是對疼痛的恐懼,但它很容易就會在孩子成長時擴展為對學校、社交問題和金錢的焦慮。面對風險和風險所產生的後果,孩子可以學會自信並理智地管理風險所需的應對機制。
他們可能很難區分危險的事和未知的事。孩子可能無法意識到他們其實有多麼強壯、自信和堅韌。所以,讓孩子騎自行車,在他們準備好的時候取下輔助輪——即使這意味著摔倒或憤怒。但務必確定他佩戴安全頭盔。
培養孩子的執行技能
隨著孩子成長,他們的前額葉皮質也隨之發育。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感。他們還會研究出克服困難的新方法。您也可以快速啟動這個過程並帶領他們步入青年健康快樂的生活。
運動是培養執行技能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運動有助於大腦發育並支持發育中的認知功能。運動時,大腦受到壓力的刺激而分泌舒緩焦慮情緒的神經化學物質。讓孩子在戶外運動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因為這有助於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技能。
玩博智的桌面遊戲也是幫助前額葉皮質發育的好方法。博智桌遊需要耐心、策略、記憶和敏捷的心智。它也是與您的孩子增進感情的好方法。但務必確定每隔一段時間就讓他們贏一次,這會讓他們學習如何接受輸局。
尋找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展示領導力的機會。或許他們可以選擇某一天計劃一家人的晚餐菜餚,或許他們還可以幫忙烹調!讓孩子選擇並計劃週末活動。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要演奏的樂器或從事的體育運動。您甚至還可以聽取他們的意見選擇課程。他們可以選擇的事非常多,只需要確保在孩子做出決定後能夠堅持完成。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這並不意味著鼓勵他們經常和您爭論。但當您的孩子與您意見不一致時,請一定與他討論。讓孩子培養批判性的思考模式對培養執行技能是很好的練習。只要他們尊重他人,孩子可以質疑權威並提出不同的觀點。
退一步觀望
培養堅韌的孩子對家長的挑戰不小於對孩子的挑戰。您和孩子都會失敗。但沒關係!不論發生什麼,無條件地愛您的孩子並永遠支持他們。您退一步讓他們摸索自己的方法可能對您來說很困難,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個做法會為您培養出更堅韌、自信、有能力、有膽識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https://psychcentral.com/lib/10-tips-for-raising-resilient-kids/
https://www.fatherly.com/parenting/how-to-raise-resilient-kid/
https://imperfectfamilies.com/raising-resilient-children/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28/well/family/to-raise-resilient-kids-be-a-resilient-parent.html
https://www.psycom.net/build-resilience-children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resilience/
https://www.heysigmund.com/building-resilience-childre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694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79553/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understanding-the-stress-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