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十分不易。确保您的孩子吃健康的食物、获得充足的睡眠、沐浴清洁而且保证人身安全就已经够困难了。这些都是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复杂,因此养育难度也随之提高。但您不能永远牵着他们的手亲力亲为。终有一天,您的孩子必须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养育健康的孩子意味着培养坚韧的孩子——教导他们如何克服困难。
情绪适应力是应对困难并在适当的时间内恢复情绪的能力。每个人都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但坚韧的性格意味着您不会受到这些挑战的限制。您可以把这种品格称为坚毅、毅力、韧性或任何您觉得合适的词语。培养坚韧的性格代表在于尝试失败后,还会继续不断尝试。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通常意味着在他们遭遇困境(但不是危险情况)时不提供援助。作为父母,您的本能是全天候保护您的孩子。所以在您看到他们遇到困难时,很难抗拒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冲动。
下文将详述培养坚韧孩子的原因和建议方法。
大脑如何应对压力
让我们从令人不适、深感压力的情况之基本要素开始讲起。大脑和身体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式与应对正常情况的方式不同。
您的心率和血压会上升,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会遍布全身,肾上腺素 会注入血液中。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生理反应,压力上升的情况可能意味着攸关生死的情况。但“战斗或逃跑反应”本应持续很短的时间。如果您的身体不断分泌这些化学物质就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它从杏仁体开始,您大脑的这个部位负责情绪、生存本能和记忆。杏仁体通过向下丘脑发送紧急讯号来对压力刺激做出反应。然后下丘脑会向自主神经系统发送一连串的讯号,引发化学混合物(包括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这反应通常会损伤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控制执行功能, 包括解决问题、注意力、控制冲动和调整情绪。
短期间内,这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生存机制。有时您可能想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您也不需要测试反应机敏程度。从长远角度来看,您需要前额叶皮质平稳运作。
如果您想要从生理层面定义坚韧,那么它就是在逆境中激活前额叶皮质的能力。这也意味着阻止化学混合物的释放。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人可以提高适应高强度压力和困境,或从中恢复的能力。
如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沟通和适应策略的榜样
培养坚韧的孩子有很多方法,但一切都从您开始。您的孩子时时刻刻观察着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信息。如果您自己无法战胜挑战,那么向孩子训导如何应对困难也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会犯错。冷静面对无法实现计划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接受失败。如果您未能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处理某件事,那就承认自己的不足。告诉孩子坦白承认错误是可许的,这样做下意识地表明您允许您的孩子也可以勇于承认错误。您可以和孩子谈一谈,告诉他们“很抱歉我刚才非常生气。我做错了。我下次会试着更耐心地处理问题。”
沟通和支持是抵抗压力并培养坚韧孩子的关键。并非顽固的个人主义就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反而是他们人生中家长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才能培养独立精神。
人际关系是一个孩子一生中对情绪培养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您的孩子遇到困难,他们必须了解他们可以寻求您的帮助。
所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如果您和孩子都在家,那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谈一谈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告诉他们可以寻求您的帮助。而且您需要和他们分享您经历困难时面对压力的处理策略。
培养坚韧的孩子意味着重视他们的情绪
在您养育孩子之前,您对为人父母的艰难可能尚不清晰。媒体经常放大亲子乐趣,您的朋友在社群媒体发布的照片也经常是在海滩和公园的完美情景,照片中每个人都快乐地展露笑容。
但这并不是现实。孩子们瞬间的嚎啕大哭、无预警地发脾气和不肯睡觉都会让父母措手不及。但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并非特例。
有时父母把这些困难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您可能会责备孩子、让他们回房间反思,或指责他们表达强烈的情绪。不论您如何响应,都很容易教会孩子悲伤、沮丧或愤怒是不能被接受的。
具有坚韧的品格意味着理解情绪,特别是经常被误认为消极的情绪(比如心碎、绝望和愤怒),却忘记这些其实都是普通人正常的情绪。这些不是您需要避免的情绪,也不是因为太难应对而应该掩盖的情绪。相反,试着去重视这些情绪并理解为什么您会有这种感觉。教导孩子以健康的方式感觉并理解这些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识别情绪是培养情商和坚韧的实用方法。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感觉焦虑、担心或悲伤。虽然这些情绪在当下看似非常强大,但它们终会消失——特别是在您和自己深爱的家人讨论的时候。
用同理心划分合理的界限
您可能在养育子女方面听说过「界限」一词。在您的孩子超越界限的时候,您可能很难应付这种情况。重要的是首先要有界限的存在。
在家中建立可预测的习惯和几个严格的规定能为孩子构建一个可靠的架构。不论这些规定是有关睡觉时间、晚餐时间、写作业或是玩电子设备的时间,规定能减少不确定性并有助于减轻焦虑。没有界限就无法成为高效率的父母,但制定这些规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孩子的感受。
孩子一般很快就会学会哪些行为能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如果有不可避免的情况发生,您的孩子想试一试能越过界限多远,您就必须坚持底线,但并不意味您不能和蔼地应对突发状况。
您仍可以亲身陪伴并聆听您的孩子有什么感受,同时继续说“不”。谈一谈双方的感受,并解释为什么制定界限非常重要。 这对培养情商和加深亲情关系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让孩子碰壁
当您的孩子刚开始走路时,您可能会一直想贴身保护。随着他们不断长大,您可能很难放弃这种本能。您可能还会在游乐场跟着他们,确保他们不会掉下爬梯或在他们每次从滑梯上滑下来的时候接住他们。
以短期来说,这对孩子非常好,而且我们反复强调在您的孩子面临巨大的困难时陪伴他们渡过难关的重要性。但有时您需要帮助您的孩子从跌倒中站起来。
秘诀是不要每次都帮助他们。在早期学习如何忍受不会造成不良后果的疼痛和不适,会使孩子们更有可能培养在应对未来更大困难的能力。康奈尔大学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接触抗压性可以增加前额叶皮质的活动。
降低风险,但不要完全避免
您所拥有的技能中,最困难且最强大非面对恐惧莫属。作为父母,您希望您的孩子安全,但将他们暴露于心生恐惧的状态作为学习新体验的代价,实在是不值得。
您可能很难抗拒冲动,想要笼罩自己的孩子并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即便疼痛可以让他们学习很多教训,您还是会想保护您的孩子免受疼痛之苦。一次恐怖的体验会让您的孩子担心他们在未来可能需要面对的风险。但大多数失败的经历并不会危及生命。如果孩子谨慎而乐观地接触风险,他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已准备好接受可能出现的挑战。
有时,孩子会勇于承担风险并体验负面结果。他们或许在游乐场掉下爬梯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们学到磕破膝盖和淤青很痛,但疼痛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坚韧的孩子会拍掉灰尘,再次尝试。擦伤和淤青不会成为学习新技能和玩乐的障碍。孩子更懂得如何面对之前感觉到的焦虑。
如果不去接触风险,即使很小的恐惧也会击败孩子。当然,一开始可能是对疼痛的恐惧,但它很容易就会在孩子成长时扩展为对学校、社交问题和金钱的焦虑。面对风险和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孩子可以学会自信并理智地管理风险所需的应对机制。
他们可能很难区分危险的事和未知的事。孩子可能无法意识到他们其实有多么强壮、自信和坚韧。所以,让孩子骑自行车,在他们准备好的时候取下辅助轮——即使这意味着摔倒或愤怒。但务必确定他佩戴安全头盔。
培养孩子的执行技能
随着孩子成长,他们的前额叶皮质也随之发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他们还会研究出克服困难的新方法。您也可以快速启动这个过程并带领他们步入青年健康快乐的生活。
运动是培养执行技能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有助于大脑发育并支持发育中的认知功能。运动时,大脑受到压力的刺激而分泌舒缓焦虑情绪的神经化学物质。让孩子在户外运动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
玩博智的桌面游戏也是帮助前额叶皮质发育的好方法。博智桌面游戏需要耐心、策略、记忆和敏捷的心智。它也是与您的孩子增进感情的好方法。但务必确定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他们赢一次,这会让他们学习如何接受输局。
寻找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展示领导力的机会。或许他们可以选择某一天计划一家人的晚餐菜肴,或许他们还可以帮忙烹调!让孩子选择并计划一次周末活动。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演奏的乐器或从事的体育运动。您甚至还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选择课程。他们可以选择的事非常多,只需要确保在孩子做出决定后能够坚持完成。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这并不意味着鼓励他们经常和您争论。但当您的孩子与您意见不一致时,请一定与他讨论。让孩子培养批判性的思考模式对培养执行技能是很好的练习。只要他们尊重他人,孩子可以质疑权威并提出不同的观点。
退一步观望
培养坚韧的孩子对家长的挑战不小于对孩子的挑战。您和孩子都会失败。但没关系!不论发生什么,无条件地爱您的孩子并永远支持他们。您退一步让他们摸索自己的方法可能对您来说很困难。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做法会为您培养出更坚韧、自信、有能力、有胆识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https://psychcentral.com/lib/10-tips-for-raising-resilient-kids/
https://www.fatherly.com/parenting/how-to-raise-resilient-kid/
https://imperfectfamilies.com/raising-resilient-children/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28/well/family/to-raise-resilient-kids-be-a-resilient-parent.html
https://www.psycom.net/build-resilience-children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science/key-concepts/resilience/
https://www.heysigmund.com/building-resilience-childre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694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79553/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understanding-the-stress-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