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NA產品目前不包括磷蝦油。

儘管一些對磷蝦油有利的論述似乎很有說服力,但總體來說它還是無法跟真正精煉與濃縮的高品質魚油相提並論。例如,磷蝦油的DHA含量(9%)比USANA活力奧米加產品(23.5%)低很多,而且顯然生產成本更昂貴。

目前根據純度、效能、濃度、可用性、和成本來看,用魚油作為活力奧米加的奧米加-3來源是不錯的選擇。

常見問題解答

問:磷蝦油比魚油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嗎?

答:不同形式脂肪的吸收率和總吸收量會有所差異,但這些差異並不明顯。即使在直接比較魚油和磷蝦油的實驗中,也沒有出現統計上的明顯差異。而吸收度的主要差異可能是由於磷蝦油中的游離脂肪酸含量高,而非磷脂含量。

一項針對磷蝦油與魚油的研究顯示,在比較血液中奧米加-3濃度時,磷蝦油「可能比魚油更為有效」。然而,這可能是因為研究中所使用的魚油不等同於大部分魚油補充品所使用的魚油。研究時用玉米油稀釋魚油,以增加奧米加-6脂肪酸在油中的濃度,這將影響奧米加-3脂肪酸被吸收的方式;如果使用正確平衡的魚油,如不含奧米加-6的活力奧米加,則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

Ulven SM, Kirkhus B, Lamglait A, Basu S, Elind E, Haider T, Berge K, Vik H, Pedersen JI. Metabolic effects of krill oil are essenti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fish oil but at lower dose of EPA and DHA, in healthy volunteers. Lipids. 2011 Jan;46(1):37-46.

問:USANA科學家是否打算研發磷蝦油補充品?

答:是的。有一項特別研究聲稱磷蝦對於膽固醇有顯著好處,看起來相當不錯,但該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USANA科學家決定在我們自己的內部實驗室,使用常用的磷蝦油補充品進行規模較小的相同研究。很遺憾的,我們無法複製磷蝦研究的正向成果。在USANA能夠證明磷蝦的保健功效和公正而強烈令人信服的研究結果發表之前,我們對於已充分證明能促進健康的魚油品質和效果依然堅定支持。

問:磷蝦油中的蝦紅素是什麼?

答:蝦紅素是有益的。這是一種紅色的類胡蘿蔔素,有助於中和自由基;因此含有蝦紅素的奧米加-3補充品可提供一些額外的抗氧化保護。然而,一份不同類胡蘿蔔素的氧化速率評比報告指出,蝦紅素的排名落在茄紅素、β-胡蘿蔔素、和玉米黃素之後,顯示它的作用比其他更慢。所以,雖然無害,大多數磷蝦補充品中的蝦紅素濃度根本就沒有多少益處。

您的基因、生活方式和飲食都會對您眼睛和視力的長期健康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您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飲食,下文將突出為支持眼睛健康,您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的重要飲食選擇。您還將瞭解到這些營養和視力建議背後所做的研究,以及可以改善視力的其它幾個步驟。

為眼睛健康食用正確的營養素

您的飲食和其中的營養素幾乎會對您健康的每個方面產生影響。您的眼睛健康會得到整體健康飲食的支持。但幾種特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成分對改善視力發揮重要作用。

維生素C

人體內的每個細胞中基本都含有維生素C。它支持健康的毛細血管、牙齦、牙齒和軟骨。但視網膜中所含有這種必需維生素的濃度明顯高於血液。這是因為維生素C透過保護您的眼睛免受自由基損傷而幫助您維持雙眼最佳表現。

由於人體無法合成維生素C,攝入維生素C必須來自飲食的一部分。維生素 C 的一些最佳來源包括柑橘類水果、甜椒、西蘭花(青花菜)和羽衣甘藍。

維生素E

和維生素 C 一樣,這種必需維生素也是眼睛中有助於中和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成分。如果缺乏維生素 E,自由基就會隨時間發展而破壞健康的組織並損害長期眼睛健康。

維生素 E 缺乏症很常見,因為維生素 E的一些最佳來源並不是人們經常食用的食物。欲提高飲食中的維生素 E含量,請嘗試多食用葵花籽和葵花籽油、杏仁、榛子、花生、牛油果和菠菜。

眼睛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這種微量礦物質。它對向視網膜輸送維生素A(另一種支持眼睛健康的營養素)發揮關鍵作用。鋅與維持正常的夜間視力存在聯繫。鋅的膳食來源包括生蠔、紅肉、貝類、豆類和堅果。

葉黃素和玉米黃質

這兩種強效類胡蘿蔔素均起到抗氧化成分作用。它們的作用就像眼睛的內置防曬,這樣營養素有助於支持藍光過濾。它們還支持健康的視力準確度(每隻眼睛視力的清晰度)。

葉黃素和玉米黃質在視網膜中濃度很高。眼中的含量與飲食中這些類胡蘿蔔素的攝入量成正比。欲提高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攝入量,請嘗試多食用深綠色蔬菜,比如菠菜、羽衣甘藍、甜菜(莙薘菜)、西蘭花(青花菜)和香芹(歐芹)。

奧米加-3 脂肪酸

脂肪是人類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人都能食用充足的奧米加-6必需脂肪酸;而奧米加-3脂肪酸攝入量較低很常見,特別是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

奧米加-3脂肪酸可支持眼睛的油性外層。尤其是視網膜中的DHA濃度很高。這對新生兒的視覺發育非常重要。研究還表明,充足的DHA水平可支持優良的視力並有助於維持視網膜健康。

鮭魚、鯡魚、沙丁魚、鯖魚和鱒魚等高脂肪魚類是EPA 和 DHA 的最佳來源。植物來源的EPA 和 DHA 較難尋找,但亞麻籽、奇亞籽、核桃和大豆中均含有奧米加-3脂肪酸α-亞麻酸(ALA)。

營養和視力研究綜述

過去三十多年來,業界對營養和眼睛健康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現已更好地理解了營養和視力如何聯繫以及營養素如何在支持眼睛健康的同時幫助您在老化過程中保持最佳視力。下文強調的研究為一些之前推薦的營養建議提供基礎。

與年齡相關的眼睛研究

與年齡相關的眼睛研究(AREDS)是由美國眼科研究所贊助的一項重大臨床試驗。其研究目標是深入觀察在膳食中攝入幾種特定營養素與長期眼睛健康之間的聯繫。

這項研究在 1992 年開始招尋志願者,涉及年齡介於55-80歲之間的3640位參與者。AREDS 配方組的參與者每天服用以下劑量:

  • 500 毫克維生素C
  • 400 IU 維生素E(180毫克 dl-α-生育酚乙酸酯)
  • 15毫克β-胡蘿蔔素(7,500 RAE)
  • 80 毫克鋅
  • 2毫克銅(避免出現與鋅有關的銅缺乏症)

比較安慰劑組,補充AREDS配方對支持健康的眼睛老化發揮了可衡量的作用,包括支持視力準確度。

與年齡相關的眼睛研究2

AREDS2數據首先於2013年發表並測試了原始AREDS配方的幾個變化。主要目標是測試添加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或奧米加-3脂肪酸是否會提高原始 AREDS配方的效率。一個配方還測試了大量降低鋅的水平(25 毫克對比 80 毫克)。

研究結果顯示,添加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或奧米加-3脂肪酸相比原始 AREDS配方對眼睛健康沒有提供額外益處。但使用葉黃素和玉米黃質代替β-胡蘿蔔素則相比原始 AREDS配方提供略多益處。降低鋅的水平與含有較高鋅水平的配方同樣有效。

根據 AREDS2 研究的結果,使用葉黃素和玉米黃質代替β-胡蘿蔔素、將鋅含量限制在安全水平,並保持相同水平的維生素 C、維生素 E 和銅存在意義。

以AREDS2為基礎的配方可能含有:

  • 500 毫克維生素C
  • 400 IU 維生素E
  • 10 毫克葉黃素
  • 2 毫克玉米黃質
  • 25 毫克鋅
  • 2 毫克銅

葉黃素抗氧化補充品試驗

另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是葉黃素抗氧化補充品試驗(LAST)。這是一項為期 12 個月的安慰劑對照試驗。這項研究測試了純淨葉黃素補充品和一款含有葉黃素與其它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 A、維生素 C、維生素 E 和 β 胡蘿蔔素)混合物的補充品。

兩組補充品均提高了視網膜色素密度。測試顯示,補充品有助於支持視力準確度和眩光恢復。安慰劑組在這些測量標准上沒有明顯改變。

眩光環境下黃斑色素和視覺表現

一項對40位健康參與者的研究要求參與者在六個月內每天攝入葉黃素(10 毫克)和玉米黃質(2 毫克)補充品。研究人員測試了參與者的眼睛在日常環境中對眩光的影響。這包括在陽光充足時待在戶外、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並在夜間使用車頭大燈。

使用補充品六個月後,參與者的平均黃斑色素光密度 (MPOD) 比研究開始時有所提高。較高的MPOD與優良的視力準確度存在聯繫。

研究人員在測試了參與者的視覺表現後得出總結,使用葉黃素和玉米黃質補充品四到六個月可支持眩光環境下健康的視覺表現。

護士健康研究

護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業人士跟進研究涉及超過100,000位參與者。所有參與者年齡均為50歲或以上,且以不存在針對性健康問題為基礎。

研究人員基於膳食食物研究人員調查的基礎和後續跟進而分析出類胡蘿蔔素攝入量。他們隨後計算出血漿類胡蘿蔔素的預計評分。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血漿中較高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水平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並有助於支持健康的眼睛老化過程。

保護視力的額外建議

預約眼科檢查

涉及到在未來支持您的眼睛健康,瞭解您現在的情況非常重要。眼科檢查將測試視力準確度,並能為您提供很多信息。您很有可能透過全面的眼科檢查在眼睛和視力開始出現更多明顯症狀前提早發現這些問題。

在眼科檢查的基礎上,我們還建議有些人更頻繁地進行跟進檢查。美國眼科研究所建議以下人群每年或每隔一年進行眼科檢查:

  • 60 歲以上者
  • 40 歲以上非裔美國人
  • 患有可能影響眼睛健康的某些疾病者

佩戴眼保護具

如同您會用防曬霜保護皮膚避免曬傷,佩戴太陽鏡有助於保護眼睛免受強光損傷。短期內處於陽光下過長時間會造成光角膜炎(眼睛曬傷)。長時間過量UV照射會造成長期眼睛損傷。

佩戴能攔截 99% 至 100% 的 UVA 和 UVB 輻射的太陽鏡有助於保護您的眼睛免受短期和長期陽光損傷。專為攔截UV輻射設計的隱形眼鏡也是另一種方式。遮陽帽甚至能在整日陽光暴曬時提供額外保護。

除了保護眼睛免受陽光的UV輻射,在危險環境中保護眼睛也很重要。從事運動、建築、庭院工作時,或異物可能傷害眼睛的任何其它情況,您都應佩戴合適的眼保護具。

保持活躍並維持健康的體重

保持身體活躍並維持健康的體重可支持優良的眼睛健康。您可以在這篇文章中瞭解更多有關維持健康體重的建議。

請您戒煙

吸煙有害全身健康,包括眼睛。研究顯示,吸煙損傷視神經並增加出現其它眼睛健康和視力問題的風險。

USANA的補適得C600是

USANA的補適得C600是一種有甜美檸檬漿果口味的粉末,含有能支持健康免疫功能的強效成分。*

補適得C 600的好處

維生素C或鋅是許多白血球正常發育和作用所需要的,如果缺乏,即可能使受損的免疫力更加敏感。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75至90毫克的維生素C和8至11毫克的鋅,才不致嚴重缺乏。*

除了能供應10毫克鋅,補適得C600也是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維生素C是人體無法自 行製造的必要水溶性營養素,必須從飲食中攝取。它能支援白血球的生成,並在細胞中對抗氧化壓力,對於維護細胞的完整和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維生素C也有助於延長 維生素E(另一種對免疫力健康非常重要的營養素)的活性。補適得C600含有抗壞血 酸、抗壞血酸鈉、和USANA獨家礦物維生素C的特殊組合,這已被證實能提供比抗壞血酸本身在血液中具有更高和更持久的維生素C含量。*

補適得C600的科學根據

人類在整個歷史中都使用草藥紫錐花來增強免疫系統。幾項實驗室和動物研究顯示, 紫錐花含有活性物質,能增強免疫系統,包括多醣體、醣蛋白、椰油脂肪酸二乙醇胺、精油、和類黃酮。短期使用紫錐花萃取物已證實能自然維護健康的免疫系統; 建議僅短時間服用紫錐花,通常不要超過兩個星期。接骨木莓是另一種草藥,因其對 免疫系統的有益效果而長期被人使用。接骨木莓含有比藍莓更多的花青素(一種類黃 酮);花青素是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健康的細胞,並支援細胞活素的產生,以 調節免疫反應。*

USANA的特點

許多免疫力保健產品都含有維生素C,但唯獨補適得C600含有USANA獨家的礦物維生素C,能提供更強力更長期的抗氧化保護作用。有效形態的優質紫錐花加上鋅與接骨木莓的混合配方,讓補適得C600成為您增強免疫力的最方便理想的選擇。*

點擊此處購物

查看完整的成份表

您可能也有興趣

您會喜愛的5種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

了解五種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以及為什麼它們對心臟有益。學習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

現在閱讀

營養護膚:美麗的肌膚從飲食開始

您的飲食會影響您的皮膚健康。來了解如何改善您的營養護膚品。

現在閱讀

fruits vs vegetables

水果或蔬菜:您能區別嗎?

測試您對水果和蔬菜的知識。來參加測驗,看看您是不是一個潛在的植物學家。

現在閱讀

*這些內容未經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審閱。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醫治、或預防任何疾病。

USANA®心臟寶®30及心臟寶 100為細胞提供能源使您活力充沛*

USANA®心臟寶®30
心臟寶 100

為細胞提供所需的發電廠來讓您保持活力,並且從其所含的輔酶Q10和α-硫辛酸獲得強效的抗氧化保護作用。*

心臟跳動,大腦發出訊號,消化系統處理食物。您身體各方面功能所需要的能量都從細胞開始,細胞需要有正確的物質才能產生這些能量。遺憾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您身體細胞產生能量的速度開始減緩。所以要使用USANA®心臟寶®30 及心臟寶 100 來幫助您的細胞,讓它們和您的身體都能保持全速運轉。

保持細胞能量充足對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是很重要的。這種獨特的補充品結合了容易吸收的輔酶Q10(CoQ10)和α-硫辛酸以發揮最大效能,使您活力充沛。同時,這兩種營養素都能提供強效抗氧化活性,能幫助保護細胞免於受損,使細胞發揮最大的作用。*

心臟寶能針對以下幾方面提供卓越的支援:

  • 細胞的健康及功能*
  • 包括心臟等多種器官和組織的健康*
  • 肌肉功能*

一項小型研究顯示,補充300毫克的輔酶Q10有助於緩解一些耗費體力的工作所產生的疲勞症狀。不過通常USANA心臟寶的每日劑量並不會像咖啡因那樣造成瞬間(暫時的)的能量躍進,但它卻是幫助細胞不斷產生能量,來為日常身體健康提供所需能量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心臟寶含有可溶解的氧化型泛醌形式的輔酶Q10(意思是配方可溶解),它是由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所產生,然後經過純化。USANA的獨特配方所提供的這些重要抗氧化劑是一種天然乳化劑和中鏈甘油三酯的脂質混合物,因此具有優異的吸收性。

每日服用一至兩粒心臟寶 30 膠囊,或是使用一顆全日劑量的心臟寶 100。

點擊此處購物

心臟寶能增加輔酶Q10,使細胞保持年輕

輔酶Q10(CoQ10)遍佈於您的全身,您可以說它是無所不在(ubiquitous),確實如此。這就是輔酶Q10亦稱為「泛醌(ubiquinone)」的原因。

輔酶Q10是由人體自然產生的,它集中在細胞膜中,特別是粒線體的膜。這些胞器(特化的細胞結構)是細胞製造能量的地方,它們是細胞的發電廠。

您體內的每個細胞都需要能量才能正常運作,而您所吃的食物就是這種能量的主要來源,食物分子的化學鍵被分解時,就產生能量。這是一種複雜的循環,最終將產生可被利用並儲存在粒線體中的新分子:三磷酸腺苷(ATP),此過程包含許多步驟並且需要許多營養素,而輔酶Q10就是該過程的關鍵物質。

輔酶Q10的工作就像在電子傳輸鏈(創造能量的一系列反應)上的接力賽選手。由於它是脂溶性的,因此它能自由移動穿過細胞膜的雙層脂質(脂肪)。簡單地說,輔酶Q10在以下三個步驟中幫助三磷酸腺苷(ATP)的產生:

  • 它從一組蛋白質中取出電子
  • 接著迅速將電子傳送穿過脂質層
  • 再把這些電子傳遞給另一組蛋白質

而每一次的轉移,這些反應便釋出可儲存和用來作為ATP的能量。

既然身體能自然產生輔酶Q10以支援能量產生的循環,那麼為什麼還需要使用補充品來增加輔酶Q10呢?

當您年輕時,身體會儲存或生產大量的輔酶Q10。這個數量在20歲左右時(在大多數器官中)達到最高點,之後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到了八十歲時,您細胞中輔酶Q10的含量大概不到二十多歲時的一半。在加上輔酶Q10也可能被其他幾個因素所消耗,包括整體營養狀況,以及體內維生素B群、維生素C和硒的濃度不足。

您可以使用心臟寶來提供細胞在產生能源時所需要的營養素,幫助您的細胞得以發揮年輕時的效率。採用可以高度吸收的輔酶Q10形式所製成的心臟寶,能幫助細胞補充輔酶Q10的存量。這將有助於確保勞累工作的細胞得到充足的能量來保持健康,進而提供能量使您保持身體健康。*

點擊此處購物

強效雙組合保護細胞的最高峰運作

輔酶Q10與α-硫辛酸的組合使得心臟寶比單獨服用輔酶Q10更有效。α-硫辛酸直接幫助粒線體內的酶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因此這兩種營養素結合在一起,可為健康的粒線體功能和能量的產生提供更多支援。*

這兩種營養素都存在於大多數人的飲食中,但其濃度可能不足以對提昇細胞能量造成實際的影響。因此服用補充品就是提高體內濃度的簡單方法。

輔助能量生產並不是α-硫辛酸和輔酶Q10支援粒線體功能的唯一方式。通過協同作用,它們還能提供強大的抗氧化防禦功能(就是補充粒線體清除過程的活性),從而維持最高的細胞完整性和效率。*

有害的自由基是產生能量過程中電子轉移的副產品,而輔酶Q10和α-硫辛酸可以中和這些自由基,保護粒線體的結構和功能免於受損。這種活性是維持長期健康的關鍵。實驗證實,防止氧化損傷與支持老化過程中許多方面的健康有關,包括維持認知功能和保持健康的皮膚。*

輔酶Q10的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和C相媲美,此外它也有助於維生素E的再生和回收。α-硫辛酸的作用類似是一種超級抗氧化劑,能抵禦細胞內和細胞外膜中的自由基;它有助於細胞生產天然抗氧化劑之一的麩胱甘肽,還能幫助細胞回收輔酶Q10。所以這兩項成份協同作用,能提供有效的防禦,來對抗會減緩細胞能量引擎的氧化壓力。*

點擊此處購物

為您的心臟、大腦和整體健康提供能量

每個細胞都需要三磷酸腺苷(ATP),這使心臟寶對維持整體健康更顯重要。但有些細胞比其他細胞更需要能量,因此您會發現下列這些能量需求最高的器官中所含的輔酶Q10也最多:

  • 腎臟
  • 肝臟
  • 胰臟
  • 脾臟
  • 肺臟
  • 腎上腺
  • 大腦
  • 肌肉。

這包括您最重要的肌肉:心肌。每一次心跳,您的心肌就利用能量進行收縮和放鬆,將血液泵送到您的全身。心臟寶能提供所需的營養素,以幫助保持這個過程強壯有力。*

幾項人體臨床試驗顯示,輔酶Q10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心血管功能。這些好處超越了大量檔案紀錄中它對活絡心臟的好處。研究還顯示,輔酶Q10能幫助原為健康的膽固醇濃度繼續維持健康。它能保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壞膽固醇)免於氧化,使其比較不可能損害周邊組織。*

主要成份

  • 輔酶Q10
  • α-硫辛酸

查看完整成份表

心臟寶 30

心臟寶 100 (56 粒)

使用法

每天服用一(1)或二(2)粒膠囊,隨餐服用。

請將本產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如果您正在懷孕、哺乳、服用處方藥、或有健康問題,請諮詢您的醫生。

適用於

  • 健康的成年人

關於心臟寶的常見問題

氧化型Ubiquinone是輔酶Q10的一種形式,會在體內轉化為還原型ubiquinol。一項小型的USANA內部研究發現,Ubiquinone或ubiquinol的可溶性製劑具有同樣的益處。

Bhagavan HN, Chopra RK. 2007. Plasma coenzyme Q10 response to oral ingestion of coenzyme Q10 formulations. Mitochondrion 7 Suppl:S78-88.

Crane FL.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coenzyme Q10. 2001. J Am Coll Nutr 20(6):591-8.

Cuomo J, Rabovsky A. 2001. Clinical Research Bulletin USANA Health Sciences.

Kaikkonen J, Tuomainen TP, Nyyssonen K, Salonen JT. 2002. Coenzyme Q10: absorption,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determinants, and plasma levels. Free Radic Res 36(4):389-97.

Mohr D, Bowry VW, Stocker R. 1992.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coenzyme Q10 results in increased levels of ubiquinol-10 within circulating lipoproteins and increased resistance of hum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o the initia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Biochim Biophys Acta 1126(3):247-254.

Rosenfeldt FL, et al. Coenzyme Q10 protects the aging heart against stress: studies in rats, human tissues, and patients. 2002. Ann N Y Acad Sci 959:355-9, 463-5.

Sarter B. Coenzyme Q10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2002. J Cardiovasc Nurs 16(4):9-20.

Singh RB, et al. 2005. Effect on absorp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of different oral Coenzyme dosages and intake strategy in healthy men. Biofactors 25(1-4): 219-24.

Saini R. 2011. Coenzyme Q10: The essential nutrient. J Pharm Bioallied Sci 3(3): 466-467.

The mitochondrion: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ternet] [accessed 7 May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cell-biology/Regulation-of-RNA-after-synthesis#ref313780

Nicolson G. 2014.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ith Natural Supplements. Integr Med (Encinitas). 13(4): 35-43.

Smith AR, et al. 2004. Lipoic acid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chronic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oxidative stress. Curr Med Chem 11(9): 1135-46.

Langsjoen H, et al. 1994. Usefulness of Coenzyme Q10 in clinical cardiology: A long-term study. Mol Asp Med 15(1): 165-175.

Alleva R, Tomasetti M, Bompadre S, Littarru GP. 1997. Oxidation of LDL and their subfractions: Kinetic aspects and CoQ10 content. Mol Asp Med 18(1): 105-112.

Mohr D, Bowry VW, Stocker R. 1992.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coenzyme Q10 results in increased levels of ubiquinol-10 within circulating lipoproteins and increased resistance of hum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o the initia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Biochim Biophy Acta 1126(3): 247-254.

Mizuno K, et al. 2008. Antifatigue effects of coenzyme Q10 during physical fatigue. Nutrition 24(6): 293-9.

Liu J. 2008.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l nutrient alpha-lipoic acid on improving age-associated mitochondrial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 overview. Neurochem Res 33(1): 194-203.

Baker SK, Tarnopolsky MA. 2003. Targeting cellular energy productio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Expert Opin Invest Drugs 12(10): 1655-1679.

Comhaire FH, Vermeulen L, Monsieur L, Hinting A. 1989. Determina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 human semen to estimate the fertilizing potential and to quantify sperm antibodies. J Biolumin Chemilumin 4(1): 399-405.

Nadjarzadeh A, et al. 2014. Effect of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on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of seminal plasma: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Andrologia 46(2): 177-83.

Pandel R, Poljsak B, Godic A, Dahmane R. 2013. Skin Photoaging and the Role of Antioxidants in Its Prevention. ISRN Dermatology Sep 12 [Internet] [accessed 29 May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159392

Zmitek K, et al. 2017. The effect of dietary intake of coenzyme Q10 on skin parameters and condition: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Biofactors 43(1): 132-140.

您可能也有興趣

輔酶Q10:它如何有益於您的健康

輔酶Q10不是一種維生素,但它對您的健康仍然很重要。來看看輔酶Q10的所有好處—從能源的產生到抗氧化保護。

現在閱讀

您會喜愛的5種對心臟健康有益的美味食品

來瞭解五種對心臟健康有益的食品,以及為什麼它們對心臟有益。學習如何選擇有益於心臟健康的飲食。

現在閱讀

Blood heart circulation

紅血球高速公路:暢遊心血管系統

深入瞭解心血管系統的結構和作用,以及如何促進心血管健康。

現在閱讀

*這些內容未經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審閱。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醫治或預防任何疾病。

supplements and food

supplements and food

搭配食物或隨餐食用膳食補充品有幾個好處。

  • 第一個好處是食物能墊墊肚子。特別是腸胃比較敏感的人,墊肚子就更顯重要。
  • 另一個好處是能提升食用補充品建議攝取量的習慣和規律性。許多人認為與其將餐食和補充品分開食用,隨餐食用補充品是養成習慣的好方法。
  • 而隨餐食用補充品的最棒好處是有些補充品,如脂溶性營養素和鈣質,在搭配餐食或點心食用時能更加促進養分的吸收。

小小一顆豆子卻蘊含悠久的歷史,大豆必然會引發很多問題和爭議。但大豆的事實是什麼?讓我們從頭開始了解。

大豆是一種豆類,數千年來一直是亞洲傳統飲食的一部分。證據表明,中國早在公元前9000年就已開始種植大豆。大豆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 B 群、纖維、鉀、鎂、高品質蛋白質和某些植物營養素。

大豆在亞洲仍然很受歡迎,一直都是很多傳統飲食和食品的重要部分,包括豆腐、豆豉、味噌和納豆。此外,大豆和大豆製品已融入很多現代食品趨勢;包括日益流行的植物性飲食和用植物性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它在促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的作用;以及易於在功能性食品中使用。

大豆除了受到亞洲文化的青睞,長期以來一直是素食者、純素者以及必須避免乳製品或對乳製品過敏人群的主食。豆腐、豆奶、味噌、豆豉和毛豆等豆製品是很多人的基本飲食。不同於其它大多數植物性選擇,大豆含有完全蛋白。

健康專家認同在飲食中添加更多植物性蛋白有益健康。可為什麼這樣小小一顆豆子卻有如此大的爭議?讓我們來回顧一些關於大豆的問題、爭議和益處以深入了解。

大豆知識摘要

  1. 大豆是完全蛋白的來源且營養豐富,因此它是動物性蛋白的理想替代品。
  2. 它含有很多有益長期健康的植物營養素。
  3. 大豆是很好的纖維來源。纖維支持健康的胃腸系統、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體重並支持心臟健康。
  4. 大豆中的一些化合物會干擾某些生理過程(肌醇六磷酸和酶抑製劑)。但大多數完全植物性食品都含有類似化合物,因此大豆並不是唯一干擾生理過程的食物,所以也不必過於警覺。而且我們從營養科學中學到,富含完全植物性食品的飲食通常可預防慢性疾病並促進健康。
  5. 大豆食品含有的異黃酮對健康有保護作用,特別是終生食用大豆的人群。亞洲飲食所體現的大豆異黃酮攝入範圍是每天約20-80毫克。
  6. 通常應避免因食用含有大量異黃酮的食物和補充品而攝入過量大豆異黃酮(每天>150毫克)。這一點適合更年期和更年期後女性中罹患雌激素依賴性乳腺疾病風險較高的女性,以及過去不經常食用大豆食品的人群。
  7. 很明顯,有些人對大豆過敏和/或敏感。這些人需要限制大豆攝入量或完全避免攝入大豆。但科學研究表明,這類人群相對較少。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食用的食物作出最佳判斷。
  8. 如果您食用大豆食品時出現副作用(即使您沒有確診對大豆過敏),也應減少或完全避免食用大豆。
  9. 在談到大豆(或任何食物)時,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觀點。飲食與健康風險之間的聯繫很複雜,您可能永遠都找不到關於大豆和長期健康之問題的完整答案。但重要的科學證據清晰闡明,將大豆食品(無論是完全食物還是由大豆蛋白分離製成的食品)作為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可供大多數健康人們安全食用。
  10.  最可靠的常識性建議是從多種來源攝入蛋白質。您可以選擇完全食物,比如豆類、全穀物、肉類、乳製品和魚類,而健康的加工食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大豆、乳清和其它蛋白質分離物和濃縮物作為健康、均衡飲食的組成部分,都可發揮作用。

總之,更充分地了解您食用的食物及其對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這包括在值得信賴的知識來源中尋找關於您所吃食物的客觀信息。在網上找到關於大豆的信息很容易,但確定其準確性卻很困難。搜索信息時,您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很好的資源,包括:鮑林研究所的微量營養信息中心、PubMed、大豆研究所、Nutrition.gov和The Nutrition Source- Harvard.edu。

植物營養素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對理解大豆的健康益處非常重要?

植物營養素是植物為保護自己免受環境損害而生成的化合物。植物營養素不像大量和微量營養素那樣維持著人類的生命,但它對健康非常有益。在數千種已知植物營養素中,大豆中含有的異黃酮是最為人熟知的植物營養素之一。

異黃酮是含有較弱雌激素活性化合物(植物雌激素)的一組植物營養素。雖然很多人類食用的植物中都含有植物雌激素,但大豆和大豆製品是人類飲食中植物雌激素的豐富來源。

對大豆的顧慮

大豆是否含有雌激素?

兩種主要的大豆異黃酮是染料木素和黃豆苷元。二者都是協助中和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它們還能結合多種組織中的雌激素受體,雖然它們的雌激素活性非常弱,大約只有雌二醇(人類自身生成的雌激素)水平的1/400至1 / 1,000。研究至今尚未發現切實證據證明大豆中較弱的異黃酮含量會干擾人體激素水平,包括雌激素。實際上,一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食用大豆異黃酮對更年期後女性體內雌激素的循環濃度沒有影響。

人們對異黃酮的看法褒貶不一。和很多營養素一樣,適量攝入有益健康,但過量攝入則可能引起潛在問題。對居住在美國的女性進行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健康的更年期後白人女性從膳食中攝入的植物雌激素每天不足一毫克(mg)。

大豆並不是唯一含有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其它含有不同程度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包括:

小米 大麥 亞麻籽 小扁豆
芸豆 利馬豆 黑麥 三葉草
茴香 鷹嘴豆(garbanzo beans) 蘋果 苜蓿芽
芹菜 歐芹 甜菜 白菜
西蘭花 菜花(花菜) 胡蘿蔔 黃瓜
蘑菇 球芽甘藍 海苔 絲瓜
南瓜子 葵花籽 櫻桃 橄欖
李子 番茄 李子
燕麥 糙米 小麥胚芽 碎小麥
啤酒酵母 豇豆 綠豆芽 海軍豆

大豆對男性健康有益嗎?

由於大豆含有植物雌激素,男性可能會對膳食中包含的大豆有所顧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雌激素在女性生殖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男性也會分泌一些雌激素,只不過男性的雌激素水平非常低。

當前研究表明,大豆不會對男性睾丸激素的分泌產生負面影響。2010年的一項薈萃分析研究了大豆食品、大豆蛋白粉、異黃酮補充品和男性生殖激素(包括睾丸激素)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食用大豆不會顯著影響睾丸激素水平。其它研究表明,大豆可對保持前列腺健康發揮支持作用。

亞洲男性世代將大豆融入他們的飲食中,而並未明顯損害健康。但如果男性擔心大豆及其對生殖健康的潛在影響,則可咨詢醫療專業人士。

大豆會引起過敏嗎?

當您的免疫系統誤以為食物中的某種蛋白質會造成威脅時所表現出的反應就是食物過敏。過敏症狀可能輕微,也可能危及生命。大豆是美國食品和農業組織所列出的八種最常見食物過敏原之一。除了大豆,該過敏原列表還包括牛奶、雞蛋、魚類、貝類、小麥、花生和堅果。所有這些食物佔食物過敏原的90%。但注意的是,這些備受關注的食物過敏在其發生機率、嚴重程度和症狀上存在很大差異。比如,相較牛奶和堅果蛋白,大豆蛋白對很多人來說則是較溫和的過敏原。

請考慮以下因素:

牛奶和花生過敏的發生機率各自是大豆過敏的六倍。實際上,一項雙盲安慰劑控制食物挑戰證實了大豆過敏真正的發生機率非常低。研究表明,大豆過敏反應主要發生在四歲以下的兒童中,而且大多數人認為只有<1.0%的兒童(可能0.2-0.4%的兒童)真正對大豆過敏。此外,對大豆表現出反應兒童中的90%到四歲時過敏情況就會消失。根據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假設對大豆過敏的成年人不足0.1%(千分之一以下)。

對比食物過敏原反應閾值或引起過敏反應的最低蛋白質口服劑量,大豆往往比牛奶和花生蛋白高出幾個數量級(超過100-1,000倍)。換句話說,在大多數敏感人群中,引起過敏反應所需的大豆蛋白是牛奶或花生蛋白的100-1,000倍。

與其它食物過敏相比,大多數人對大豆的過敏症狀也相對較為輕微。一項臨床食物挑戰研究的總結報告指出,大豆過敏在80%的報告病例中出現極少至輕微症狀,其餘20%為中度症狀,而對大豆嚴重過敏症狀則很少見。相比之下,牛奶和花生過敏在50-70%的病例中出現極少至輕微症狀,在20-30%的病例中出現中度症狀,在10-15%的病例中出現嚴重症狀。

綜上所述,大豆蛋白會讓一些人產生過敏反應。但與牛奶、花生和其它備受關注的食物過敏原相比,大豆的過敏反應並不十分常見、更難引發且過敏嚴重程度通常較輕。

大豆過敏者仍應避免或限制以下食物:冷壓、擠榨或壓榨豆油;毛豆;味噌;納豆;日式醬油;大豆(大豆白蛋白、大豆奶酪、大豆纖維、大豆粉、大豆粗粉、大豆冰淇淋、豆奶、大豆堅果、大豆芽和大豆酸奶);黃豆;大豆(豆皮、卵磷脂);大豆蛋白(濃縮、水解、分離);溜醬油;丹貝;植物組織蛋白(TVP);豆腐。

除真正的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會對大豆中「不易消化」的糖分和纖維敏感。這些成分會導致腹脹和脹氣,就像大多數豆類中的糖分和纖維以及牛奶中的乳糖一樣。對於大豆,這些症狀即使無法完全消除,通常也可以通過高度精製的大豆蛋白分離物得到緩解。大豆蛋白分離物中90-92%是大豆蛋白,碳水化合物只佔3-4%(纖維以及單一和多元糖分和澱粉)。

所有大豆都是轉基因產品嗎?

供人類食用的轉基因(基因改造)食物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飽受爭論。任何利用遺傳工程技術改變遺傳物質的作物都被認為是轉基因作物(GMO)。大豆是全世界最廣泛應用的轉基因作物,佔全世界生物技術作物總種植面積的一半。

但並非所有大豆都是轉基因作物。消費者對非轉基因和有機大豆之需求為農場種植包括大豆在內的非轉基因作物創造了一個利基市場。如果您想檢查一種產品的情況(是否含有大豆),您可以使用一種稱為身份保存(IP)系統的過程來跟蹤食品的非轉基因狀態。身份保存和可跟蹤系統在作物培育的每一個階段(從種子到發售)提供驗證,以幫助確保消費者購買到的是以有機或非轉基因方式種植並標記的食品。 

大豆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作為蛋白質來源,大豆的一些優勢有助於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反過來,這些積極的結果意味著食用大豆作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有助於減少人類飲食中蛋白質對環境的總體影響。

優勢之一是大豆植物能對大氣環境發揮固氮作用,並需要極少的(如果使用的話)氮肥。此外,通過使用作物輪作種植技術(在特定一塊土地上將大豆與玉米和其它作物輪流種植),種植大豆可減少這些輪作作物所需的氮肥量。大豆的另一個優勢是,它是一種植物性蛋白來源,它和大多數動物性蛋白一樣完整、平衡且營養豐富,但大豆的環境成本卻非常低。

將大豆作為膳食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可幫助我們食用食物鏈上位置較低的食物,以減少人類飲食對環境的影響。

大豆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嗎?

食用大豆與甲狀腺功能之間的聯繫已得到了深入研究。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對這個話題的興趣非常濃厚,當時在食用大豆配方奶粉的嬰兒中發現了幾個甲狀腺腫大的病例。隨後,科學家在體外和動物試驗中發現,高濃度的大豆異黃酮染料木素和黃豆苷元會抑制參與甲狀腺激素生物合成之關鍵酶的活性。

近來,由14項人體臨床試驗組成的數據評估了大豆食品和大豆異黃酮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這些研究涉及自認為健康的受試者(除少數例外),使用的大豆產品是分離大豆蛋白。

除一項研究外,所有研究均表明大豆對甲狀腺功能沒有影響,或對甲狀腺功能只有輕微的影響或與臨床無關。其中一項研究發現明顯的抗甲狀腺作用(這也是反大豆文獻中經常引用的一項試驗),試驗對象涉及日本成年人,他們食用的烤大豆經醃製並儲存在米醋中。這項試驗中的大豆蛋白和異黃酮含量未進行表徵,且未涉及對照組,因此其準確性令人質疑。

一項大型研究評估了大豆異黃酮補充品對甲狀腺功能所產生的特定作用。年齡介於64至83歲的更年期後女性每天服用90毫克(mg)大豆異黃酮或安慰劑。分別在基線、90天和180天時測試受試者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六個月後,兩組甲狀腺激素水平從統計學角度無法區分差異。

亞洲人食用大豆製品已有悠久的歷史,但並沒有大量甲狀腺腫大病例。這也體現在素食者身上,他們食用很多大豆,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這些食物中含有的類黃酮已知會抑制甲狀腺酶的活性。這些類黃酮包括山柰酚(存在於蘋果、洋蔥和綠茶中)、柚皮苷(存在於柑橘類水果中)和槲皮素(存在於水果和莓果中)。這些化合物廣泛存在於植物食品中,素食者和純素者攝入量相對較高(每天高達一克或以上)。儘管如此,素食飲食並未與甲狀腺功能下降有關。

如今,大多數專家都認同大豆食品和大豆分離蛋白對正常健康成年人的甲狀腺功能幾乎沒有影響。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綜述和薈萃分析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該綜述和薈萃分析發現補充大豆對健康人的甲狀腺激素幾乎沒有影響。然而,這不適合甲狀腺功能不良和/或碘狀態欠佳者。

大豆的真相是,它是一種健康的食物和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大多數健康人可適量食用並作為整體營養飲食的一部分。您應與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士討論若存在某些特定健康狀況應如何食用大豆以及服用哪些藥物會影響甲狀腺。

大豆中含有植酸嗎?

肌醇六磷酸(或植酸)是一種天然形成的化合物,存在於所有植物性食物中,比如豆類、穀物、堅果和種子。植物將磷(植物和動物的必需營養素)儲存在種子中以支持幼苗生長。這種磷以肌醇六磷酸(肌醇六偏磷酸)的形式儲存。

人們以前曾擔心富含肌醇六磷酸的食物可能會減少腸道中鐵和鋅等必需礦物質的吸收。但另一些人認為肌醇六磷酸是重要的食品成分,它作為天然的食物抗氧化成分可有助於維持健康。

每100克(乾重)大豆約含1.3-2.22克肌醇六磷酸。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是避免食用大豆食品的原因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全穀物、豆類、種子和堅果也含有大量肌醇六磷酸。大量科學依據證實這些食物(比如大豆)是支持健康和長壽之均衡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果其它很多健康的食物中均含有水平相當的肌醇六磷酸,那就很難論證基於大豆的肌醇六磷酸含量是否應避免食用。

大豆並不是唯一含有肌醇六磷酸/植酸的食物。下表列舉一些常見食物中的植酸含量(以每100克乾重中所含克數為單位):

大豆 1.0-2.22
玉米 0.72-2.22
芸豆 0.61-2.38
燕麥 0.42-1.16
小麥 0.39-1.35
鷹嘴豆 0.28-1.60
大米 0.06-1.08
杏仁 0.35-9.42
核桃 0.20-6.69
花生 0.17-4.47
核桃 0.20-6.69
腰果 0.19-4.98
芝麻 1.44-5.36

總之,沒有證據表明食用大豆會提高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風險。

大豆有哪些益處?

日本是100歲以上人均人口最多的國家。研究表明,傳統的沖繩飲食對日本的長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健康飲食方式的主食是豆腐和其它大豆製品。研究表明,用大豆製品代替動物性蛋白的飲食可保持已在正常範圍內的血脂水平。

此外,大豆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多的食物之一,PubMed上發表了近14,000篇關於大豆的論文。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食用大豆與降低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有關,但這些聯繫背後的機制尚不明確。更多近期研究表明,大豆的健康益處可能取決於您的身體在消化過程中將這些異黃酮轉化為關鍵代謝物的能力。另外,您的微生物群結構也會影響異黃酮在體內的生物效應

正如其它蛋白質來源,大豆蛋白質經消化後會變成一組氨基酸,用來構建和修復組織、合成激素和神經遞質、分泌激素和酶、支持免疫系統以及生成能量,等等。大豆本身有益嗎?這些保護性關聯的存在是否因為食用較多大豆的人群同時對動物性蛋白和脂肪的食用量較少?這兩個因素都有關係,但已有充足的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很有可能存在一些直接益處。

大豆含有完全蛋白

與大多數其它植物性蛋白不同的是,大豆蛋白被視為完全蛋白。這意味著它含有所有九種必需氨基酸。人體無法生成組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和纈氨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

決定蛋白質完整性的衡量標準是「蛋白質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評分」(PDCAAS),它是評估蛋白質品質的國際標準。這一標準特別針對2-5歲兒童而考慮將給定蛋白質的氨基酸平衡與人體對氨基酸的需求進行比較,同時考慮蛋白質的消化率(蛋白質被完全分解和吸收的程度)。PDCAAS的評分範圍是0.0到1.0,得分1.0表明此種蛋白質從品質角度完全滿足人類需求。

PDCAAS評分方法發現,大豆分離蛋白、乳清分離蛋白和蛋清蛋白的得分均為1.00,這意味著它們在支持人類健康方面都表現出同樣優越的營養價值。

大豆分離蛋白的高PDCAAS得分說明了兩個重要問題。首先,人體可以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大豆蛋白(這是PDCAAS中「 D」所代表的方面)。其次,大豆蛋白是完全蛋白。它均衡適當的含有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這是PDCAAS中「 AA」所代表的方面)。

1999年,大豆蛋白獲得了FDA批准的健康聲明:作為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飲食的一部分,每天攝入25克大豆蛋白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2015年,加拿大衛生部批准了相似的大豆與心臟健康的聲明。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豆是所有人的最佳蛋白質來源。對大豆過敏或敏感者,或存在某些健康狀況的人群應避免或限制大豆蛋白的攝入。正如對乳製品或大米過敏的人群應避免這些蛋白質來源。

大豆是消費者易於獲得很多高品質蛋白質來源中的一種,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經常食用大豆可有益健康。但健康均衡的飲食中所包含的蛋白質應來自多種多樣化的完全食物(豆類、全穀物、肉類、乳製品和魚類)和健康的加工食品。

心血管健康

大豆蛋白的攝入與支持已處於正常範圍內的健康膽固醇水平有關,特別是取代動物性蛋白所佔比例較高的飲食。

雖然FDA在1999年批准了大豆蛋白的心臟健康聲明,但FDA目前正進一步審查這些證據。2019年的一項薈萃分析使用了與FDA批准的原始心臟健康聲明相同的數據,發現該數據的持續意義仍有力地支持FDA對大豆的原始心臟健康聲明背後之理論依據。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衛生部在2015年批准了相似的大豆與心臟健康的聲明。加拿大衛生部目前尚未計劃重新評估關於大豆蛋白和2015年建立的心臟健康聲明的證據。

大豆異黃酮還可能在維持血管功能和動脈柔韌度方面發揮一定作用,但大豆的這些健康益處尚未得到清晰的臨床定義。

骨骼健康

作為良好的蛋白質和鈣質的來源,以大豆類食品為基礎的飲食有益骨骼健康。一些臨床證據表明,富含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的飲食可能存在支持骨骼的作用。經常食用大豆食品的亞洲人群發生骨折的機率通常低於很少食用大豆食品的西方人群。

由於證據混雜,一些專家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得出結論,大豆食品和異黃酮不應成為阻止或減緩與年齡相關之骨質流失的唯一方法,但鼓勵它們成為整體健康生活方式計劃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確保攝入充分的鈣質和維生素D和定期參與負重運動。二者均可促進更強壯、健康的骨骼。

雖然支持骨骼健康所需的大豆食品之最佳食用分量和類型尚不明確,但證據表明,作為富含完全植物食物的整體飲食形態的重要部分,經常食用大豆食品很有可能有助於保持優等骨骼健康。

乳腺健康

大豆所含的兩種主要異黃酮是染料木素和黃豆苷元,二者均被認為對乳腺組織具有保護作用。部分原因是這兩種化合物均可發揮抗氧化作用,幫助中和體內自由基。此外,這些異黃酮的結構類似雌激素,能夠結合不同組織中的雌激素受體(尤其是乙型雌激素受體)。

雖然這些異黃酮表現出的雌激素活性較弱,它們仍可結合雌激素受體並阻斷雌激素較強形式產生的有害影響而發揮保護作用。這就是染料木素和黃豆苷元可以發揮整體抗雌激素作用的原因。幾項流行病學研究專門調查了攝入大豆與乳腺健康之間的聯繫。很多(但並非全部)研究表明,攝入大豆可對乳腺健康具有保護作用。擔心乳腺健康的女性應與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士探討如何使用大豆和大豆異黃酮。

更年期健康

流行病學證據表明,富含大豆的飲食與較輕微的更年期徵狀有關。一項針對東南亞國家中有大量食用大豆傳統的女性進行的研究發現,這些女性出現潮熱和發汗徵狀的機率低於西方國家。其它研究表明,大豆異黃酮對緩解潮熱等更年期徵狀有一定效果,但需持續使用並可能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才能看到一定效果。

微生物群被認為在大豆異黃酮的代謝和大豆幫助緩解更年期徵狀的效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女性中腸道細菌有能力將大豆苷元轉化為雌馬酚(大豆異黃酮大豆苷元的細菌代謝物)的人群相比沒有這種能力的女性,可以更充分地因補充大豆而緩解更年期徵狀。雌馬酚由黃豆苷元/大豆苷元在腸道下部的細菌形成,飲食習慣和個人微生物群落都可能對其生成效率造成影響。

這些差異可有助於解釋大豆對個人健康益處的差異。

雖然研究表明,使用大豆和大豆異黃酮緩解更年期徵狀的益處和效果存在不同結果,但大豆和其它植物中的異黃酮對反對或無法使用處方激素替代療法的女性來說都是一種頗具價值的非激素選擇。這些植物異黃酮的安全性和益處結合對整體健康的支持,為即將結束生育年齡的女性提供了一種重要選擇。

減重

20多年來,大豆蛋白一直有效地用作減重飲食的一部分。動物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及其相關的生物活性異黃酮和多肽對葡萄糖代謝、脂肪代謝、胰島素敏感度、代謝率、食物攝入量和減重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人體研究進一步表明,提高大豆或動物性蛋白的攝入可提高代謝率、降低食慾並增加飽腹感。

此外,隨機臨床試驗和臨床減重研究表明,基於大豆蛋白的飲食與基於乳製品蛋白的飲食同樣有效,甚至更勝一籌。這與減重和降低體脂有關。

事實是,減重更需要降低卡路里攝入量並提高經由運動消耗的卡路里,而不是單純在飲食中使用大豆或乳清蛋白。但蛋白質和纖維幫助您長時間維持飽腹感的能力有助於維持健康的卡路里平衡。

發酵大豆食品和非發酵大豆食品有什麼區別?

傳統的大豆食品主要分為兩類:非發酵食品和發酵食品。主要的非發酵食品包括豆奶、豆腐、大豆和大豆堅果。這些食物的食用目的主要是提供營養。主要的發酵大豆食品包括豆醬(日本味噌)和豆豉(日本納豆)。發酵豆醬通常用作烹調時的調味料,而豆豉也可成為餐飯的一部分。

目前科學還未達成哪種大豆食品更有益健康的共識,但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發酵大豆食品可提高異黃酮的生物利用率,但同時也會降低食物中異黃酮的實際含量。典型的非發酵大豆食品高於發酵大豆製品的攝入量,這讓飲食中的異黃酮佔據更大比例。發酵大豆食品可能更易於一些人消化,但消化非發酵大豆食品並不是常見問題。

發酵食品中的植酸水平也較低,但不會產生主要影響,因為非發酵大豆中植酸含量對典型的混合飲食人群的礦物質水平不會造成顯著影響。此外,發酵大豆製品可能鈉含量較高,這可能對整體健康有害。

所以,現已發表的科學文獻通常沒有區分發酵和非發酵大豆食品的益處。即使存在區分,現已發表關於大豆的主要研究也都只涉及非發酵大豆食品或製品。

優等營養從包括多種植物性食品的健康、均衡飲食開始。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發揮大豆健康益處的最佳方法就是適量食用各種發酵和非發酵來源的大豆。

Ahsan M, Mallick AK. The Effect of Soy Isoflavones on the Menopause Rating Scale Scoring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A Pilot Study. J Clin Diagn Res. 2017;11(9):FC13–FC16.

Boulet MJ1, Oddens BJ, Lehert P, Vemer HM, Visser A. Climacteric and menopause in seve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Maturitas. 1994 Oct;19(3):157-76.

Bruce B, Messina M, Spiller GA. Isoflavone supplements do not affect thyroid function in iodine-replete postmenopausal women. 2003. J Med Food 6:309-16.

Chen LR, Ko NY, Chen KH.Isoflavone Supplements for Menopausal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2019 Nov 4;11(11).

Cordle CT. Soy protein allergy: incidence and relative severity. 2004. J Nutr 134:1213S-9S.

Cotterchio M, Boucer BA, Manno M, Gallinger S, Okey A, Harper P. Dietary phytoestrogens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2006. J Nutr 136:3046-53.

David J. A. Jenkins, Sonia Blanco Mejia, Laura Chiavaroli, Effie Viguiliouk, Siying S. Li, Cyril W. C. Kendall, Vladmir Vuksan, John L. Sievenpiper. Cumulative Meta‐Analysis of the Soy Effect Over Ti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 8 (13) DOI: 10.1161/JAHA.119.012458

De Kleijn MF, van der Schouw YT, Wilson PW, Adlercreutz H, Mazur W, Frobbee DE, Jacques PF. Intake of dietary phytoestrogens is low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ramingham study (1-4). 2001. J Nutr 131:1826-1832.

Divi RL, Doerge DR. Inhibition of thyroid peroxidase by dietary flavonoids. 1996. Chem Res Toxicol 9:16-23.

Doerge DR, Sheehan DM. Goitrogenic and estrogenic activity of soy isoflavones. 2002. Environ Health Prespect 110 Suppl 3:349-53.

Duffy C, Perez K, Partridge A. Implications of phytoestrogen intake for breast cancer. 2007. CA Cancer J Clin 57:260-77.

Fournier DB, Erdman JW Jr, Gordon GB. Soy, its components, and cancer prevention: a review of the in vitro, animal, and human data. 1998.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1:1055-65.

Franco OH, Chowdhury R, Troup J, et al. Use of plant-based therapies and menopausal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6;315:2554-63.

Geller SE, Studee L. Soy and red clover for mid-life and aging. Climacteric. 2006;9(4):245–263.

Gutendorf B, Westendorf J. Comparison of an array of in vitro assay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strogenic potential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estrogens, phytoestrogens and xenoestrogens. 2001. Toxicology 166:79-89.

Hüser S, Guth S, Joost HG, et al. Effects of isoflavones on breast tissue and the thyroid hormone system in humans: a comprehensive safety evaluation. Arch Toxicol. 2018;92(9):2703–2748.

Hydovitz JD. Occurrence of goiter in an infant on a soy diet. 1960. N Engl J Med 262:351-3.

Lee HP, Gourley L, Duffy SW, Esteve J, Lee J, Day NE. Dietary effects on breast-cancer risk in Singapore. 1991. Lancet 337:1197-200.

Levis S, Griebeler ML. The role of soy food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symptoms. J Nutr. 2010;140(12):2318S–2321S.

Liu Z, Li W, Sun J, Liu C, Zenhjg Q, Huang J, Yu B, Huo J. Intake of soy foods and soy isoflavones by rural adult women in China. 2004. Asia Pac J Clin Nutr 13:204-9.

Marini H, Polito F, Adamo EB, Bitto A, Squadrito F, Benvenga S. Update on genistein and thyroid: an overall message of safety.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12;3:94.

Mayo B, Vázquez L, Flórez AB. Equol: A Bacterial Metabolite from The Daidzein Isoflavone and Its Presumed Beneficial Health Effects. Nutrients. 2019;11(9):2231.

McMichael-Phillips DF, Harding C, Morton M, Roberts SA, Howell A, Potten CS, Bundred NJ. Effects of soy-protein supplementation on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histologically normal human breast. 1998. Am J Clin Nutr 68(Suppl):1431S-5S.

Messina M, Ho S, Alekel DL. Skeletal benefits of soy isoflavones: 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trial and epidemiologic data. 2004.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7:649-58.

Messina M, McCaskill-Stevens W, Lampe JW. Addressing the soy and breast cancer relationship: review, commentary, and workshop proceedings. 2006. J Natl Cancer Inst 98:1275-84.

Messina M, Nagata C, Wu AH. Estimated Asian adult soy protein and isoflavone intakes. 2006. Nutr Cancer 55:1-12.

Messina M, Redmond G. Effects of soy protein and soybean isoflavones on thyroid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 and hypothyroid patients: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2006. Hyuroid 16:249-58.

Montgomery KS. Soy protein. J Perinat Educ. 2003;12(3):42–45.

Munro IC, Harwood M, Hlywka JJ, Stephen AM, Doull J, Flamm WG, Adlercreutz H. Soy isoflavones: a safety review. 2003. Nutrition Rev 61:1-33.

Otun, J., Sahebkar, A., Östlundh, L.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Soy on Thyroid Function. Sci Rep 9, 3964 (2019).

Petersen KS1. The Dilemma With the Soy Protein Health Claim. J Am Heart Assoc. 2019 Jul 2;8(13):e013202.

Rafii F. The role of colonic bacteria in the metabolism of the natural isoflavone daidzin to equol. Metabolites. 2015;5(1):56–73.

Reddy NR, Sathe SK (eds). Food Phytates. 2001. CRC Press, Boca Raton.

Roberts P. The End of Food. 2008. Houghton Mifflin Co, New York.

Sacks FM, Lichtenstein A, Van Horn L, Harris W, Kris-Etherton P, Winston M. Soy protein, isoflavone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2006. Circulation, 113:1034-44.

Schlemmer U, Frølich W, Prieto RM, Grases F. Phytate in foods and significance for humans: food sources, intake, processing, bioavailability, protective role and analysis. Mol Nutr Food Res. 2009 Sep;53 Suppl 2:S330-75.Trock BJ, Hilakivi-Clarke L, Clarke R. Meta-analysis of 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2006. J Natl Cancer Inst 98:459-71.

Taku K, Melby MK, Kronenberg F, Kurzer MS, Messina M. Extracted or synthesized soybean isoflavones reduce menopausal hot flash frequency and sever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nopause. 2012;19:776-90.

Tuka K, Umegaki K, Sato Y, Endoh K, Watanabe S. Soy isoflavones lower serum total and LDL cholesterol in humans: a meta-analysis of 11 ra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2007. Am J Clin Nutr 85:1148-56.

Wu AH, Ziegler RG, Horn-Ross PL, Nomura AM, West DW, Kolonel LN, Rosenthal JF, Hoover RN, Pike MC. Tofu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Asian-Americans. 1996.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1:901-6.

Yamamoto S, Sobue T, Kobayashi M, Sasaki S, Tsugane S. Soy,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Japan. 2003. J Natl Cancer Inst 95:906-13.

Yan L, Spitznagel E. A meta-analysis of soytfood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2004. Int J Cancer Prevention 1:281-93.

Young VR, Pellett PL. Plant proteins in relation to human protein and amino acid nutrition. 1994. Am J Clin Nutr 59(suppl):1203S –12S.

Zhang Y, Song TT, Cunnick JE, Murphy PA, Hendrich S. Daidzein and genistein glucoronides in vitro are weakly estrogenic and activate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at nutrition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1999. J Nutr 129:399-405.

Zuidmeer L, Goldhahn K, Rona RJ, Gisiason D, Madsen C, Summers C, Sodergren E, Dahlstrom J, Lindner T, Sigurdardottir ST, McBride D, Keil T. The prevalence of plant food allergies: a systematic review. 2008.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21:1210-8.

當論及營養時,我們很容易因為專業術語而感到困惑,特別是在研究特定營養元素時。就像在學習特定微量營養素,若要深入瞭解新陳代謝,就先研究槲皮素。

不論您之前是否聽說過槲皮素,還是您的研究引領您到這個分子無底洞,都不必擔心。我們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慢慢解釋。您將瞭解什麼是槲皮素,它在您體內的作用以及如何從飲食中獲取充足的槲皮素。

什麼是槲皮素?

槲皮素是一種黃酮醇,是類黃酮的一個子類別,也是植物中發現的一種多酚分子。換句話說,在您經常吃的許多水果和蔬菜中可發現這類分子。

許多黃酮類化合物都是抗氧化劑,槲皮素也不例外。在您的體內,抗氧化劑有助於分解自由基——一種會對您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有害分子。雖然科學家還在研究槲皮素的確切益處,但他們已發現它與許多難以置信的健康結果相關聯。

槲皮素的健康益處

如前所述,槲皮素是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於分解可能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這聽起來不錯,但它對身體真正的好處為何?

槲皮素的抗氧化能力支持心血管健康,並有助於整個身體的正常炎症反應。它也被認為有助於支持身體對抗過敏。

此外,槲皮素被認為可保護細胞避免受香菸和空氣污染的危害。

槲皮素還在細胞訊號傳輸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細胞訊號傳輸之間有效溝通。它有助於建立訊號通路,以反應和調適您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這些通路對於協助細胞功能以維持和促進您的健康極為重要。當細胞訊號傳輸良好時,您的身體會保強健穩定。

槲皮素的其它作用有些難以明確說明,主要是因為它會被迅速代謝。這代表當槲皮素進入體內時很快會被分解。因此,在試管研究(體外)中觀察到的細胞益處在人體研究(體內)中不容易觀察到。這並不表示這些效果不會延續,只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觀察到的體外益處。

從新鮮水果到補充品:將槲皮素融入您的飲食中

槲皮素是多種水果和蔬菜中最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大多數人每天透過均衡飲食攝入估計 100 毫克槲皮素。專注於富含槲皮素的食物,您能輕鬆增加槲皮素含量。

有許多選擇可增加每日槲皮素攝入量。紅洋蔥、西蘭花、辣椒和刺山柑都是富含槲皮素的食物,在許多市場都可以找到這些食材,並且是許多食譜中美味的成分。如果您想從水果中攝取槲皮素,蘋果、葡萄和莓類都是美味的選擇。不只在食物中,酒和茶也都含有槲皮素。

身體不會合成槲皮素,因此所有槲皮素的攝取都需要來自飲食或補充品。槲皮素補充品有兩種形式:膠囊或粉末,每劑通常含有約 500 毫克,是平均每日攝入量的五倍。雖然大家認為槲皮素補充品是安全的,但在服用補充品前諮詢醫生,避免任何藥物相互起作用。

您瞭解越多,對您的身體越好。槲皮素是增強飲食以改善健康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脂肪酸是長鏈碳水化合物,有著非極性的碳尾和極性頭。奧米加-3 脂肪酸中從碳鏈末端起第三個碳原子具有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在多種不一樣的奧米加-3脂肪酸裡,其中有三種對人體健康來說十分重要。它們分別為:α-亞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必需脂肪酸

我們的身體可以從一般飲食的成分中製造人體所需的重要脂肪酸。不過,有兩種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製造的,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從飲食中攝取這類營養。這兩種脂肪酸就稱為「必需脂肪酸」,它們分別為:亞麻油酸(LA),一種奧米加-6脂肪酸,以及α-亞麻酸(ALA,別和硫辛酸搞混了)一種奧米加-3脂肪酸。

α-亞麻酸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生物合成的原料之一。後兩者皆為非常重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酸、EPA 和 DHA 是奧米加-3脂肪酸家庭中的主要成員。

奧米加-3脂肪酸的益處

魚油含有豐富的 EPA 和 DHA,專家在這兩種奧米加-3脂肪酸上已經做了非常多仔細的研究,並指出許多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證據。奧米加-3 能支持心血管健康、正常腦部和神經的發育和維持良好的關節健康,我們也可以在我們的細胞膜結構中找到奧米加-3。專家在預防和治療多種健康狀況上也對奧米加-3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包括心臟疾病、關節炎和發炎症狀、黃斑部退化和憂鬱症。

EPA 是第三種前列腺素的組成成分,前列腺素支持健康的血壓、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指數(前提是這些指數必須已經在健康的範圍內),還有健康的腎臟功能、發炎反應和健康的免疫功能。其它研究顯示以魚油補充品形式所攝取的奧米加-3能有效支持關節健康。

DHA 和奧米加-6脂肪酸中的花生四烯酸是胎兒神經細胞和嬰兒腦部中的主要脂肪。許多在人體研究上聲望極高的專家甚至建議用 DHA 來加強嬰兒的奶粉來充分支持嬰兒正常神經系統的發展。DHA 也是視網膜的重要組織成分。

您吃葡萄的時候不是為了吃葡萄籽。想一想您什麼時候曾喜歡過咀嚼大粒的葡萄籽(不包括無籽葡萄中小粒的軟葡萄籽)?如果您有時會咀嚼葡萄籽,那麼您覺得身體是否能有效吸收整顆葡萄籽呢?然而葡萄中的一些有益植物營養素卻主要集中在葡萄籽中——葡萄籽提取物就能解決攝取問題。

葡萄籽提取物以一種更易於身體消化的形式提供大量濃縮的重要植物營養素。葡萄籽提取物只含有整顆葡萄整體營養素中的一小部分。在飲食中添加葡萄可為您提供健康的化合物,如維生素C和K、銅和各種植物營養素。因此,不要完全停止食用葡萄,而是要考慮攝取葡萄籽提取物。

葡萄植物營養素的歷史和益處

既然葡萄籽不經常被食用,那麼人類如何發現葡萄籽中植物營養素的益處呢?就是透過葡萄酒。人類自種植葡萄(數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飲用葡萄酒。雖然最初這些葡萄酒飲用者不清楚,但葡萄酒含有整顆葡萄中所含有的植物營養素。在發酵過程中,碾碎的葡萄、葡萄籽、莖幹、果皮和果汁(即未發酵葡萄汁)在酒桶中發酵數週,這些化合物就滲入到了葡萄酒中。

葡萄酒,特別是紅酒和葡萄籽提取物因此被發現可支持心血管健康。有關葡萄生物類黃酮的研究表明,它們清除自由基的效能甚至高於抗氧化成分維生素C和E。因此,這些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您支持人類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的抑製。

經證明,葡萄籽提取物還有助於支持正常、健康的炎症反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葡萄籽提取物在優化毛細血管強度方面具有額外益處。

葡萄籽提取物中的化合物

葡萄含有多種植物營養素。其中您比較熟悉的是白藜蘆醇,它主要存在於葡萄果皮中。葡萄籽提取物含有名為兒茶素和表兒茶素兩種化合物的複雜混合物。

兒茶素和表兒茶素屬於類黃酮化學家族。它們被單獨提列是因為它們與葡萄籽提取物的整體益處聯繫最為密切,比如心血管健康、支持健康的炎症以及中和自由基。

不同的葡萄籽提取物含有不同劑量的兒茶素和表兒茶素。讓情況更複雜的是,不同品種的葡萄和生長季節也會造成這些有益化合物的含量不一致。這種變化可透過一種名為「標準化」的流程來降到最低。

標準化流程要求測量提取物(比如GPC / HPLC,Bates-Smith assay)然後濃縮至目標化合物的設定劑量。高品質的葡萄籽提取物設有最低水平的多酚兒茶素和表兒茶素。這可確保產品的一致性以及每一批次都提供相同的健康益處。

在健康的飲食中納入葡萄籽提取物

健康的飲食是無可替代的。葡萄籽提取物不能代替葡萄或您每天本應食用的水果和蔬菜。整顆水果和蔬菜含有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葡萄籽提取物中沒有的其它植物營養素。但葡萄籽提取物則含有飲食中難以攝取的其它植物營養素的濃縮劑量。

葡萄籽提取物應被視為健康飲食的補充,而不是健康飲食的替代品。欲深入了解葡萄籽提取物的益處及其在補充品中的作用,請點擊這裡閱讀關於USANA® 葡萄籽精華® C的信息

*這些內容未經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審閱。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醫治、或預防任何疾病。

您或許知道身體中最多的分子是什麼,(提示:就是水)您也知道它對您的健康有多重要。

但是,在身體的各種分子中,僅次於水的就是谷胱甘肽。以谷胱甘肽來說,排名第二絕對不代表能力有所不足。這種三肽(由三個胺基酸組成的小蛋白質)可能是體內最被低估和不受重視的分子。

谷胱甘肽對您的健康很重要,其原因有很多,您剛剛已經知道了第一個。這種蛋白質的普遍存在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存在於人體的每一個細胞裡。以下是谷胱甘肽對您身體好的其他原因。

谷胱甘肽的形式及其功能

谷胱甘肽,用最簡單的定義來解釋就是一種小分子的蛋白質,由三種胺基酸—甘胺酸、半胱胺酸和麩胺酸所組成。但它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並且會和另一種名稱非常相似的的酶共同作用。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在進一步了解之前,先來釐清一些詞彙。

GSH—還原形式的谷胱甘肽

這是大多數人提到谷胱甘肽時所指的形式;這兩個名詞(GSH和谷胱甘肽)通常可以互換使用。

GSH是還原形式,因為它是電子供體。簡單地說,在氧化還原化學反應中可以釋出電子而減少其電子總量的物質,就稱為還原劑。

您也可以將GSH視為活性作用形式的分子。它會在您的細胞中作用,中和自由基和其他氧化劑,並使細胞處於還原狀態。實際上,細胞中的所有生物化學反應都讓我們處於這種還原狀態。所以當我們停止處於還原狀態,我們的生命就終止。

GSSGGR—谷胱甘肽的再生

氧化與還原恰恰相反。被氧化的分子需要一個電子。

GSH釋出電子後就被氧化,並導致谷胱甘肽二硫化物(GSSG)的生成。當兩個GSH都釋放電子後就會經由結合每個氧化的GSH分子的硫原子而相結合,並產生這種氧化形式。

在谷胱甘肽還原酶(GR)的幫助下,這些GSH分子可以恢復原本的作用。這種酶催化了會引發兩個還原型谷胱甘肽分子再生的反應。

GS-X—分子標籤的遊戲

在本文中不太提到谷胱甘肽的最後一種形式—GS-X,但其實GS-X很容易被理解。當谷胱甘肽分子附著於蛋白質、毒素、或其他化合物時,它就稱為GS-X。

希望這樣可以釐清、而不是製造更多困惑。在本文的其他段落中,谷胱甘肽和GSH將交替著使用。至於提到其他形式時,則會以名稱或縮寫呈現。

谷胱甘肽的抗氧化劑形式

抗氧化劑廣泛地定義為所有可以中和氧化劑的物質(氧化劑通常被稱為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作用細節很複雜,但可以簡單說就是對電子的需求。電子會成對存在,而分子對成對電子的需求強度,會決定氧化劑或抗氧化劑的強弱。

抗氧化劑的作用是釋放電子給反應性氧化物,這會穩定氧化劑並降低細胞的氧化狀態。谷胱甘肽是數量最多而且最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是一種強力的內源性抗氧化劑,會在身體內部生成。

這種蛋白質的結構可以良好地中和體內的氧化物質,其中,半胱胺酸與另外兩種胺基酸—甘胺酸和麩胺酸—內部硫原子的排列是關鍵,這讓谷胱甘肽非常容易地接受和釋放電子,您可視之為在其作用中的完美分子結構。

上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過程,就是谷胱甘肽分子的再生,使得谷胱甘肽可以持續地清除自由基。這被稱為「氧化還原循環」,也是為什麼內源性抗氧化劑和酶比膳食抗氧化劑更強勁的原因。

您從飲食中攝取的抗氧化劑往往只經過一兩次抗氧化反應就消耗殆盡,但內源性抗氧化劑可以進行氧化還原循環,這意味著它們很輕易在還原和氧化之間來回轉換。他們有一個具體的機制來促進這個過程(一般認為是GR的作用),這也讓這些內源性抗氧化劑能夠撐過數百次、甚數千次的抗氧化反應。

谷胱甘肽再生過程的效率對於細胞是否能持續處於健康、還原的狀態至關重要。GSH-GSSG的比值,是我們身體代謝效率和細胞氧化壓力的重要指標。

谷胱甘肽和天然解毒過程

谷胱甘肽存在於身體的每個細胞中,但在肝細胞中的濃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高7〜10倍。這是因為三肽在肝臟第二階段解毒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階段解毒會代謝掉各種需要從細胞和體內去除的分子,在這階段最常見到的是身體將谷胱甘肽連接到這些分子上。

在另一種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幫助下,谷胱甘肽會將自己安置到毒素上,將毒素標記為危險,這樣有助於清除非身體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的學名稱為外源物,可能是藥物、環境污染物、或任何數量的物質。

谷胱甘肽在這些毒素與重要的細胞構件(如核酸)結合之前,就必須附著於其上。谷胱甘肽-S-轉移酶會啟動這種附著反應,讓GSH完成工作。在還原形谷胱甘肽會透過釋放電子,來中和帶正電的侵入物質。您可能沒有注意過,但其實谷胱甘肽非常擅長這種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如同其他人所說的,可以保護您免受不良後果。

但解毒過程尚未完成。下一步是將本來危險的物質轉化成可以代謝與排出的形式。

谷胱甘肽有助於將毒素轉化成硫醚尿酸,使其從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覺得這有點複雜,只要記住一點:谷胱甘肽在使毒素可溶於水好讓身體將毒素排出體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千萬不要低估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在這種特殊的排毒方法中,谷胱甘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它,您可能會被淹沒在毒素的大海中。

谷胱甘肽的生成

由於谷胱甘肽是一種蛋白質,很難從您的飲食中有效吸收。與其他蛋白質一樣,消化系統沒有辦法直接吸收它,而是先將谷胱甘肽分解成其基本成份—甘胺酸、半胱胺酸、和麩胺酸。

那我們怎麼得到谷胱甘肽呢?前述的「內源性抗氧化劑」可能已經給出答案了。

您的身體會製造谷胱甘肽。GSH只會在細胞質(細胞的水溶性隔間)中被製造,然後運送到細胞的其他位置,甚至整個身體。

有兩種方式可以觸發它的生成,我們先介紹其中簡單的一種—半胱胺酸的出現。當半胱胺酸這種胺基酸的數量增加,谷胱甘肽的濃度就會相應提高。在製造GSH時,半胱胺酸是三種成份中所需濃度最低的。基本上,當它出現時,就可以開始生成GSH了。這就是胱氨酸補充品或其前體可能對人體有益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有一點複雜,牽涉到分泌兩種負責製造GSH的酶的基因。

這些谷胱甘肽合成基因是您體內第二階段解毒機制的一部分。在正常情況下,您身體的谷胱甘肽產量很低;因為您不需要,身體就不製造。但是當健康的細胞受體感測到毒素時,它們就會通知您的基因打開開關,開始製造GSH。研究顯示,這些基因可以透過細胞訊號傳輸路徑來開啟,主要是Nrf2。

其他非毒素分子也可以開啟感測器,啟動您的細胞機械,這也包括許多來自植物的營養素。青花菜萃取物、苦薊、和α-硫辛酸這三種營養物質可以刺激GSH的生產。這些相對安全的營養素壓力源似乎可引發類似的細胞訊號傳輸路徑,提升谷胱甘肽濃度並增強細胞保護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您的身體生成的GSH會變少,組織中的蛋白質濃度也會下降,這會讓細胞更難處理氧化劑和毒素。那麼,該如何維持這種重要抗氧化劑的健康濃度呢?

答案就在上述的研究中:α-硫辛酸和其他營養素觸發GSH的生成並增加其濃度的能力。此外,為身體補充足夠的半胱胺酸,也至關重要,這樣就算缺少胺基酸也不會減緩GSH的生產。這兩種營養素(特別是一同作用時)是目前研究顯示維持健康GSH濃度的最可行的解決方案。記住,這個健康濃度能幫助您的細胞保持在還原、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