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带动您的健康

您可曾想过为什么有些动物是夜行性的?或者,为何有些人每天至少要睡上九个小时?又或者,为什么您有个家人每天只睡五小时就能撑一整天?

答案在于您的生理机能。

您知道您的身体自己有一个时钟吗?好吧,这只是个比方;不过您的身体确实有它自己的计时方式,称为您的体内生物时钟,或者用科学一点的讲法,就是您的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

一个运转良好的时钟对您的健康极为重要。正因如此,那位发现昼夜节律运作方式的科学家,就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一起来了解您的生物时钟如何影响您各方面的健康。这包括充足睡眠、心理健康、饮食习惯、健康老化、恼人的时差问题、以及全身健康。

昼夜节律的发现

人们日常的例行公事,很自然地依循着太阳的24小时运转周期。不过,以真正的昼夜节律而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其周期都必须保持规律。意思是说,即使您拿掉所有外界刺激(例如太阳或您的闹钟),您的生理机能仍会依循24小时的周期。事实上,正是一些在完全黑暗的环境所进行的研究,使我们发现了这些昼夜节律的存在。

18、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自然周期的发生,其实与阳光无关。他们发现处在完全黑暗中的植物,其行为模式仍然依循着大约24小时的规律。同样地,处在完全黑暗中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仍然保有周期性的睡眠与其他生理上的惯性。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一日规律性」(circadian)这个词在1959年首次被使用,并在1977正式被采纳。「Circadian」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大约(circa)一天(diem)。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的定义是:所有以大约24小时为循环周期的生理机制。

今日相关研究仍在持续进行,对象通常是那些睡眠及清醒时间不规律的人。包括不定时会有疲倦感、或睡眠质量不佳的人,也延伸到那些需要与自身天然的24小时生理时钟对抗的人,例如轮班工作者和时常出差的商务人士。

昼夜节律着不断变化的刺激而改变

您的很多生理机制会从开启到(大部份是)终止作为一个循环,且以24小时为周期,如同您前面所读,但也不是很精确的对准24小时。各生理机制的周期不尽相同,但在没有外部刺激的状况下,它们的周期约是24到25小时左右。

如果没有阳光或其他因素,您的生理机能也会每天平移约一小时,时差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您有出远门旅行过,就会知道这是什么感觉,通常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与当地时区的作息接轨。

有很多外部因素可以影响您的昼夜节律,其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太阳的标准日/夜周期。不过其实它可以是几乎任何种类的光线,自然或人造的都可以。此外,无光环境可以帮助您重置时钟。

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也可以帮您同步或破坏您的日常节律,例如睡眠时间点、清醒时间点、饮食、运动、老化和旅行等,都会影响您的生物时钟。

昼夜节律也与您的年度作息有关

您有没有想过是什么驱使熊类在冬眠之前先增加体重?或者,在更私人的层面来看,为什么您好像会在寒冷季节来临之前变胖一些?昼夜节律不仅会影响每天的作息,他们也会影响季节性的作息,比如饮食状况。

您可能会发现其他季节性的循环,比如情绪上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寒冷、阴暗而潮湿的天气里,您可能会发现自己通常更容易感到疲倦。有些人在温暖而阳光明媚的季节里会有较愉快的心情。有一些动物行为,例如迁移、冬眠和繁殖等,也是季节性昼夜节律的好例子。

您的健康取决于您的昼夜节律

许多研究显示,扰乱日常节律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以固定的睡眠、清醒和用餐时间为主轴)能对人体产生正面的影响。

保护您的自然昼夜节律对个人健康和幸福很重要。举例来说,昼夜节律可以影响睡眠与清醒的周期、贺尔蒙分泌、消化,并能维持正常的血压、饥饿感和体温等。

昼夜节律的紊乱(因轮班、出差、某些形式的失明和许多疾病状态引起的),会使健康向不利的状况发展。这包括睡眠障碍、肥胖、心理健康问题和其他慢性病等。

不过,您的生活方式可帮助您保持固定作息。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相關因素有很多,维持固定的作息,进而养成健康的习惯,都有助稳定您的生理节律,并帮助您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健康的昼夜节律是一夜好眠的要素

让我们特别谈谈昼夜节律所牵动的事情中最重要一环:睡眠。

规律的睡眠周期,对身心都有益处。充足、规律的睡眠能改善注意力和协调性。就身体层面来说,您的身体在睡眠期间会进行大量的定期维修和保养;而睡眠不足会导致体重增加、免疫功能受损,也会提高产生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由于您的身体有一个运转中的生物时钟,它会控制一个基本的状态,也就是您何时想睡、何时醒来。这些节律能帮助您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并保持睡眠状态;它们也可以帮助身体在早上把您唤醒,并启动生理开关,释放您日常作息所需的能量。

在白天时,您的身体会抑制褪黑激素的生产,这种东西通常被称为睡眠激素。到了晚上,当不再有光线刺激您的眼球时,您的身体会开始产生褪黑激素。这种激素会降低人体的警觉性,使您感到昏昏欲睡,并帮助您入睡。昼夜节律则会进一步帮助您保持睡眠状态,并改变消化速度来减少您在半夜的如厕需求,同时也会降低体温来减缓新陈代谢。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睡眠专家都认同,您应该睡在一个凉爽黑暗的房间里。

但是午休怎么办呢?它们该如何归入昼夜节律里?虽然不受褪黑激素影响,但午休仍然适合您的昼夜节律。就像夜晚的睡眠一样,午睡可以让您精力充沛、更有专注力。建议采用短暂(少于30分钟)充电式的午睡,以免因午睡过久而破坏您的正常睡眠周期。

午睡可能不会影响您的昼夜节律。但是某些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会让您与生理时钟互相抗衡。搭飞机可以让您快速跨越全球多个时区,但这可能会让您与生理时钟不同调,通常我们称这为「时差」,以下您会读到更多常见的干扰因素。

昼夜节律紊乱的4种常见因素

1. 药物和酒精会干扰您的生时钟

不论合法或非法药物,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影响。虽然影响范围可能是所有类型的昼夜节律,但睡眠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种。例如,咖啡因是一种刺激物,可以破坏并延迟正常的睡眠周期。酒类可以做的事情恰好相反,它让您疲劳;但同时,它也会让您无法进入深沈而安宁的睡眠。

药物滥用对昼夜节律特别有危害,即使是单次的滥用,也可能会破坏睡眠周期,导致进一步的滥用和成瘾。药物滥用还会导致长期破坏昼夜节律,这情况即使在您戒除药瘾后仍会持续存在。

任何类型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都有可能会破坏节律。但虽然如此,您也不应该自行停止服用您的处方药,而应该与您的医生和药剂师合作,让他们帮助您确定服药时机和其他生活方式的变化,以维持您的生理节律和良好健康。

2. 人工照明对您的日常节律并不好

您的眼睛可能不会去注意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区别,但是您的昼夜节律却会区分光的类型。根据时机和色彩的不同,人造光可以延长或缩短您自然的生活节律。

波长较短的光线,例如蓝光和紫外线,对您的生物周期特别有害,这些波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记住,褪黑激素是辅助您睡眠的激素。在家中、电视、手机或计算机屏幕上的灯光,都会对您的褪黑激素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当您每晚准备睡觉时,请试着先关闭您的数字屏幕。另一种作法是,现在许多手机和计算机都有一个「夜间」功能选项,会使屏幕变得较暖和,并减少其蓝光的输出。

3. 值夜班对昼夜节律(和健康)不利

doctor feel tired sleeping on desk of clinic. beautiful mixed race asian chinese woman model. medical and health concept

不幸的是,您对于这种破坏可能没有太多的主导权。

夜班工作会多方面破坏您的昼夜节律。在您应该熟睡的时间里,您必须工作;而当您的身体应该醒着时却必须睡觉,并且您一天24小时都被人造光跟阳光包围着。

有几件事可以让您在值夜班的状态下,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日常作息:

  • 照表操课。每天都要在相同的时间睡觉、起床。
  • 打造一个黑暗的睡眠环境。使用百叶窗、遮光帘、或想办法遮蔽阳光晒入窗户;把毛巾塞在下方门缝里;尽一切可能让屋内的感觉像是夜晚。
  • 也许可以补充一点褪黑激素。对于轮班工作者来说,补充褪黑激素可以辅助维持您身体的自然昼夜节律。*

4. 尽量配合当地作息,以对抗时差的影响

如果您曾经跨越好几个时区旅行,您就会知道时差是什么感觉。当您需要精力充沛时,它却让您感到疲倦;或者害您整晚睡不着觉。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机组人员和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都非常熟悉这些感受。在极端情况下,会造成持续性疲倦,而且会导致长期睡眠不佳。

应对时差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坚持配合当地作息。您可能刚刚飞了10小时,下机准备去睡觉,但当地现在才到中午,那就请您尽可能保持清醒。您可以轻松一点过这第一天,但千万不要去睡觉,要坚持到夜晚来临。

或者,由于时区变化,您可能已经睡够了,但当地目前是睡觉时间。如果您往东飞过几个时区,就很可能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时候,请尽量在您登机当日早点起床,且避免在飞机上睡觉。这将有助于平移您的清醒时段,让它尽量能配合目的地时区的作息。

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在您计划入睡前大约一小时,先补充一点褪黑激素,可以帮助您将昼夜节律调向当地时区*。这将帮助您感到精力充沛,并随时准备好应付时差。

保持日夜节律

正如您所看到的,您的昼夜节律是极为重要的。但在探讨如何实现理想健康时,他们却被忽略了。您已经看到它们如何影响您的生活,以及您的生活如何影响您的昼夜节律。请尽您所能保护您的自然周期,以帮助您维持健康。

Duffy JF, Wright KP (August 2005). “Entrainment of the human circadian system by light”.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20 (4): 326–38.

Halberg F, Cornélissen G, Katinas G, Syutkina EV, Sothern RB, Zaslavskaya R, Halberg F, Watanabe Y, Schwartzkopff O, Otsuka K, Tarquini R, Frederico P, Siggelova J, et al. (October 2003). “Transdisciplinary unifying implications of circadian findings in the 1950s”. Journal of Circadian Rhythms. 1 (1): 2.

Logan RW, Williams WP, McClung CA (June 2014). “Circadian rhythms and addiction: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28 (3): 387–412.

Lovato N, Lack L (2010). “The effects of napp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85: 155–66.

Milner CE, Cote KA (June 2009). “Benefits of napping in healthy adults: impact of nap length, time of day, age, and experience with napping”.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8 (2): 272–81.

Walmsley L, Hanna L, Mouland J, Martial F, West A, Smedley AR, Bechtold DA, Webb AR, Lucas RJ, Brown TM (April 2015). “Colour as a signal for entraining the mammalian circadian clock”. PLoS Biology. 13 (4): e1002127.

https://www.nigms.nih.gov/education/pages/Factsheet_CircadianRhythms.aspx

Czeisler CA, Duffy JF, Shanahan TL, et al.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Science. 1999;284(5423):2177-81.

 

*这些内容未经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的审阅。本产品不用于诊断、治疗、医治、或预防任何疾病。